• 古謠傳唱原民文化 屏東大學原專班發行《尋.歌》專輯
  • 記者 sauniyav編輯

    台灣原住民傳統歌謠,是臺灣音樂文化中最珍貴的文化資產,為了保存傳統歌謠並展現原住民族的多樣性,國立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與無虞音樂工作室攜手合作,推出《尋.歌》專輯,藉由歌聲傳承部落記憶。

    台灣原住民傳統歌謠蘊含深厚文化意涵,是族群認同與傳承的重要基石,更是文化永續的核心。但這些部落傳統文化藝術之美正逐漸失傳,為了讓傳統歌謠能傳唱下去,國立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與無虞音樂工作室合作,推出《尋.歌》專輯,收錄排灣族、魯凱族、泰雅族、阿美族及布農族,10首優美的歌曲。來自魯凱族的學生東明峰 Palripilripi說:『現在文化流失越來越嚴重,已經沒有人要再把舊的歌謠拿出來唱,大家都追求創新,我們之前有一個老師有講過就是說,你要有一個新的文化的創新的話,你要有一個扎實的文化基礎,所以我們會選擇跟大家不一樣就是回到部落,把我們所學的歌曲蒐錄起來。』專輯在編曲上,特別融入現代元素,讓傳統與流行之間產生對話。排灣族的學生楊思羽 Laylay paljizaw 說:『老師在編曲上,或者是在做一點不一樣,有一點接近流行的那種方式做編曲,然後再加入我們的歌聲,呈現一個新的我認為是新的一個文化。』學生們透過製作專輯,深入學習來自不同族群的傳統歌謠,儘管過程充滿挑戰,仍澆不熄他們的熱情。布農族的學生孫書亞 Husung Istanda 說:『因為我同時又跨別的族群去演唱,所以可能要去學別的族的族語要重新學,還滿有挑戰的,製作專輯企劃的部分,就是因為第一次做然後可能很多地方都不會,但是都有老師親自教導我們。』

    《尋.歌》專輯的發行,除了讓熱愛歌唱、樂器與表演的原專班學生得以展現才華,也在專輯製作的歷程中,深化了青年與部落之間的情感連結。

    (記者uni屏東縣採訪報導)
    (照片取自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官網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