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族抗日戰役」是 1896 年起一連串衝突、戰役的歷程,長達 18 年的重大歷史事件。
其中 1914 年的太魯閣一役可說是「理蕃五年計畫」最終戰,由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領軍,前後持續近三個月, 動員浩大,在臺灣史上前所未見。
(歷史背景資料來源:《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導讀》2022,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
■ 為何發生太魯閣族抗日戰役?
太魯閣族東遷到花蓮已數百年,生活在中央山脈以東,北起大濁水溪(和平溪)南到木瓜溪之間的海岸線與山區。著名的太魯閣峽谷位於立霧溪流域,以太魯閣族之名為名。
立霧溪向來盛傳出產砂金,早在 17 世紀就引起 外國人覬覦,日治時期更一度引發淘金的熱潮。新城位於立霧溪南岸,是太魯閣族人出入平地的要地,日本治臺後駐軍於此,不久與太魯閣族人爆發流血衝突,直到 1914 年夏天,慘烈的太魯閣戰役才吿一段落。
-
■ 臺灣史上重大戰役
從 1896 年「新城事件」、1906 年「威里事件」,到 1914 年的「太魯閣戰役」,「太魯閣事件」可說是一連串衝突、戰役的過程。其中,1914 年的「太魯閣戰役」,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領軍,海陸雙面並進,軍隊與警察兵分三路相呼應,動員極為浩大。
此役可說「理蕃五年計畫」最終戰,日方由泰雅族大豹群、大嵙崁群、馬武督群、馬里闊丸群等依序而下,最後轉進太魯閣峽谷征討太魯閣族,完成對「北蕃」收押槍枝的任務。而太魯閣族最後被迫遷離峽谷,「集團移住」四散於花東縱谷淺山各處。
-
■ 這場戰役帶來什麼影響?
太魯閣戰役結束後,日方於 1915 年 1 月重提綏撫 政策,形同宣吿「北蕃」的「理蕃」事業吿一段落,綏撫時代來臨。
日方於太魯閣地區陸續實施各種撫育措施,如開辦「蕃人公學校」和「蕃童教育所」,普遍配置公醫或設立療養所。
在種種政策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集團移住」,日本利用強迫遷移的手段,將族人從熟悉的居住地遷移到陌生的地方,以瓦解傳統勢力。遷離峽谷的太魯閣族四散各處,山高水深的傳統生活文化,也產生巨大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