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豹社-歷史背景

「大豹社抗日戰爭」是在百年餘前,「國家」與「人民」,發生不合理情的國家違背人民權益重大失信事件。

大豹社的領導人Watan Syat(瓦旦燮促),不過是面對不合理的政府行為,發揮人民抵抗權,卻遭遇「滅社」處分…


(歷史背景資料來源:《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導讀》2022,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

■  為何發生大豹社抗日戰爭?

在三角湧地區(今新北市三峽區),大豹社與漢人和睦相鄰,有樟腦等產業合作,大豹社傳統領袖 Watan Syat 有意主導當地的經濟開發。

然而日方規劃扶植日本財團「三井合名會社」,共同合作進行「殖產興業」,以謀山區龐大的經濟利源,必須消滅勢力雄厚的 Watan Syat,佔據大豹社的土地。

日本以國家之力推動「隘勇線前進」,為財團開路,大豹社人終究被迫離開家園。從此大豹社「番地」從日本官方的地圖中消失。


-

■  Watan Syat 交出兒子提和解

1907 年,Watan Syat 與大嵙崁前山群、馬武督群,及抗日漢人分頭起事,發動「插天山之戰」,起初聲勢浩大,可惜最後仍因雙方兵力懸殊、日方科技戰備具優勢,以及泰雅方面糧食不足而告失敗。

事件過後,日方舉辦「歸順」儀式共五次,在牌仔坪隘勇分遣所前卽隘勇線內設置收容所,形成角板山部落。逃出「線外」的大豹人則來到霞雲、雪霧鬧一帶,避居於雪霧鬧溪北側的 Tayax。

Watan Syat 向義興社借地種稻以維持族人生計,但處境非常艱困,向日方提出「和解」,承諾日警不再反抗,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交出去作爲擔保,要求讓族人回到大豹溪流域故地,渾然不知此時大豹社的士地,已變成三井的事業地。


-

■  這場戰役帶來什麼影響?

大豹人被迫離開原居地之後,日本財團「三井合名會社」向臺灣總督府承租原屬於大豹社域的森林,成爲臺灣最大的製腦業者,協助臺灣總督府推動「殖產興業」政策,以「拓殖」與「製腦」開發北部廣闊「蕃地」的山林業務。

茶產業方面,三井積極開拓,1909 年成立三井林業部。1921 年三井以「大豹」爲名,將烏龍茶銷往北美;1923 年起在角板山工廠試作紅茶,輸往倫敦、紐約及日本,1927 年推出「三井紅茶」,獲得原大豹群的土地 2876 餘甲,1936 年移轉給「日東拓殖農林株式會社」,三井紅茶變成日後的「日東紅茶」,紅遍歐美爲財團賺取龐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