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記者
Kimliyan(陸萱)/Tjivuluwan Rayan(孫政賢) 新竹新豐

明新科大竹構建築修復計畫 辦成果展

strahu nha kwara masuq mqbaq kbalay ngasal ruma

部落中的傳統建築,乘載了豐富的文化知識,3月22日在新竹的明新科技大學,表揚了20多位泰雅族傳統建築人才,並舉行了成果發表會,而特別是這些傳統竹構建築,透過科技的方式,用影像、沉浸式互動的方式進行數位典藏。

用手機掃描圖片再往下移動,新竹縣桃山國小的傳統竹屋《織虹坊》,就從圖片中長了出來,從平面變成3D模型,內部結構一覽無疑,再仔細一看,還搭配著華語和族語並列顯示。將科技導入泰雅族傳統竹構建築的修復,並進行人才培育計畫,3月22日在明新科技大學舉行成果展,也表揚了20多位泰雅族傳統建築師,其中獲獎人18歲的柯恩宇,從外地回到部落後,就跟著爺爺一起學傳統建築工藝。

(泰雅族傳統薪傳級建築師 Yupas Tali(高峯林) Atayal
(傳統技法)重點就是用綁的,從開始綁下去到尾端,那個技術他們還不知道,所以結束教到他們會了,我就很高興,我有希望了。)

(泰雅族傳統建築師 Yukeh Yumin(柯恩宇) Atayal
每個竹材拼合都有技巧,比較困難一點,也會希望說,不要只有我一個年輕人(學),這樣多一點年輕人來學。)

泰雅族的高峯林這次獲得傳統建築薪傳級的殊榮,對有年輕人接棒比出大拇指。不過傳統建築技法碰上現代科技,又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明新科大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處長 tiwaS.tara(林杏) SaySiyat
就是透過數位學習的方式,AR VR 跟360度環景的MR,這樣數位的形塑,更可以透過每一個小朋友,使用iPad上面的數位學習,提升他們對科技的概念。)

(原民會教文處長 楊正斌 Atayal
能夠用現代建築的知識,或者多媒體保存的技術,能夠讓他在大社會,非原住民族也能夠有機會,能夠認識我們傳統建築,未來我們會用更多的計畫的資源來支持。)

用科技縮短城鄉差距,而泰雅族傳統竹構建築修復,仰賴部落耆老貢獻知識由青年傳承,而在修復傳統建築的過程,也導入了新竹縣內的原住民族實驗小學當中,深化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