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記者

舊大社自學孩子 學習善用土地與保存食物

位於屏東的大社部落,在八八水災遭到重創,部落居民遷移至禮納里永久屋之後,有2戶排灣族人帶著5個小孩重新回到祖居地,家長期盼孩子親近土地傳承文化。如今回到大社舊部落的這2家孩子們,跟著爸爸媽媽和老人家,在山上收割芋頭,種植小米,一起來看他們在大社舊部落,製作芋頭窯的紀錄影片。

南台灣夏季的大雨,拉開芋頭生長的序幕。這裡是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舊部落,排灣族武棟武雄兩家人,帶著5個孩子們,在山上生活。跟著91歲的vuvu小湯婆婆,他們就在祖先幾百年前,耕作過的地方,種植芋頭 小米。讓孩子們自己主導,野地食房餐廳的經營。這個百合花的外型設計 ,其實也是來自孩子們的發想。餐廳的準備,預約客人的招待,部落導覽這些工作,孩子們都能合力完成。餐廳的盈餘,可以用來聘請老師上山教學。

(料理教學老師 蘇小曼
singsi
蘇小曼
你酵母一定要顧好,你酵母,每天都要出麵包給人家,我怎麼可以出差錯

(武棟長子 地夫拉安‧非給樣 Paiwan
O sakakaay a owawa ni 武棟
地夫拉安‧非給樣 Paiwan
我們做這個廚房,主要就是為了要,在家自學,為了要籌那個基金,不需要靠爸爸他們,大家一起去賺那個老師的來回車費,你用完之後你可以做別的東西,從小就看著長輩就生火,不用教慢慢就學會了,跟葛崎一樣,他才4、5歲就會生火了比我還要早)

所用的食材,全部來自這塊土地,孩子也從部落這個根的地方,學習如何生活的所有知識。

(武棟小兒子 葛崎‧非給樣 Paiwan
O wawa ni 武棟
葛崎‧非給樣 Paiwan
其實這邊是因為風災,然後部落才搬下去,可是其實這邊的房子都還不錯,他們搬到那個永久屋,禮納里那邊)

大社舊部落族名達瓦蘭,屬於北排灣族群,2009年莫拉克風災,達瓦蘭部落雖然完好,但是出入的道路,遭受到土石流威脅,族人們只好遷移到山下,禮納里社區。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 Paiwan
早期我們,幾乎語言都已經消失了,那孩子也都在學校只會用國語,後來我們回來部落,我們已經意識到這個,我們跟老人家沒辦法溝通,所以我們就強迫孩子講母語,我們要傳承,當然我們是看到孩子在成長

(嘎拉露長子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Paiwan
O wawa ni 嘎拉露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Paiwan
我們現在進來的地方是,這是我們部落的那個,頭目的家,這個是之後有重新蓋,有點像是祖靈屋的感覺,因為這個裡面沒有住人)

頭目走了族人也走了,但是為了下一代的傳承,他們堅持留守原鄉,相信這裡會是孩子們,未來的希望。

(聲音來源: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我跟家族溝通,開闢一個農場,然後種芋頭,沒想到收成的時候,非常多,700多公斤的那個芋頭,不可能短短一個月吃完,我要怎麼辦然後,就拿芋頭粉來,來開始做那個芋頭麵,我是希望,孩子可以從這個部分,看到自己,你耕作辛苦的東西,可以搬到,客人的前面,然後分享整個故事,然後對土地,可以永續的去耕作)

(嘎拉露長女 拉麼參‧拔拉夫拉夫 Paiwan
O wawa ni 嘎拉露
拉麼參‧拔拉夫拉夫 Paiwan
對 這是小米粽,我們的母語叫cinavu,這裡面就是包起來的東西,所以不管它裡面包什麼,我們都叫cinavu 對,然後這是這個小米是我們,去年就是,也是留下來的小米然後,它裡面有混到一些黑米,一開始原本只是玩笑,可是之後,他們也就覺得,我很適合做這個工作他們就說,那你以後你,別人問你是什麼,你就說經理,就是整個餐廳所有的東西就,你都要知道有什麼,然後,還要去做接待,就是如果有想法,就一定要跟大家討論)

(武棟長子 地夫拉安‧非給樣 排灣族
O sakakaay a owawa ni 武棟
地夫拉安‧非給樣 Paiwan
就是傳統農作物,小米 芋頭,花生,還有樹豆,然後其他都是野採,就是野菜,從去年開始我們養雞,所以幾乎,肉類蔬菜類,就是我們自己栽種,自己畜牧這樣子)

對於自己負責的工作,孩子們每天主動的清潔準備,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在山上自學,從生活裡面學知識,學的是生活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土地的知識,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之中,雖說是學以致用,卻也有辛苦的一面。

蘆花開 秋風起,到了芋頭收成的時間,在這個收穫的時間,他們也會辦理一個部落課程,把老人家的山林智慧,傳承下去,從恢復農地土壤開始,重新復育作物 保種,讓種子重新適應,氣候變遷下的山林環境,一直到糧食的收穫儲存,製造成餐桌上的食物,完全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累積下來。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我們這一邊叫qinaljan,在我們的母語裡面,qinaljan它講的是,我媽媽她,原來的部落,出生的地方,我們在這邊的土地裡面,挖到非常多古老的陶片,我們不像國家,它對土地是用,用一張紙,來做為說,這個地主是誰,我們沒有所謂的地主,我們對土地的概念是,這個是屬於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有耕作權,每一個人都要分到食物,種植芋頭,本來就是我們的主食,如果你要去認識土地,如果你要認識文化,你必須要知道自己的食物,那芋頭跟小米,就是我們很主要的課程,讓孩子來這邊學習,來這邊學習)

(舊大社居民 嘎拉露‧答路本浪 排灣族
finawlan
嘎拉露‧答路本浪 Paiwan
通常採芋頭我們就是,要先把周圍的雜草拿掉,挖芋頭我們不能放在這裡,因為它周圍會有孩子,怕會去傷到,所以我們都要從外圍,從外圍挖,這樣,把它挖出來以後,我們就是放在,沒有草的地方,等一下收的時候就,比較好收,然後再看看裡面有沒有)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我們的孩子,這幾年來,9年,他們就是,回到土地裡,學習這種怎麼,生產最好最自然,其實我們這邊的,種植方式是跟,早期老人家的那一種,很多樣性的一個種植方式,雜草,它這樣子的時候,其實也是保護它(芋頭),這樣子,其實它有共生跟,相互的一個作用,很多,蝴蝶飛蛾,它其實本來就生長在這邊,你給它環境,它一樣會幫你去照顧好,如果今天你把全部的,這些草雜草拔掉,昆蟲吃什麼,牠吃你的芋頭吃你的食物,所以要知道這個)

(聲音來源:嘎拉露長子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Paiwan
caciyaway: O wawa ni 嘎拉露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Paiwan
你可以先拔草,就是它周圍的草,全部通通拔掉,然後拔完之後才是開始挖,你挖的時候,至少離它一個手指遠,這樣子之後,你先直的下去,這樣往下壓,你這樣子是讓它鬆掉,然後 對,沒錯,就是這樣,然後 對就是在它上方,因為這樣子它的土才不會,跑到別的地方,然後就這邊變一個洞,可以丟後面,是的)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你看這個狀態最好了,它這一個本來很粗大,然後雨水停了之後,它就開始慢慢縮,然後,它現在就是要冬眠了,這個狀態,它的養分整個被儲存在,莖球這裡,裡面的其實是保種,是最好的,下一代,就是明年種的時候,它的存活率更好取就要取這樣的)

(舊大社居民 Ljege‧Tjarupeljan(盧玉妹) Paiwan
finawlan
Ljege‧Tjarupeljan(盧玉妹) Paiwan
這裡是,有哭有笑,有歡樂,然後,也是我記憶裡最深的地方就是,我爸爸跟媽媽在這裡,重新再,農耕的時候是,開始教,姊姊她們怎麼耕作,然後我們也就在旁邊聽,包括我的姪女她們也是,這是媽媽,陪我們收芋頭的最後一年,想說讓外面的人,也來參與這個活動,然後可以跟著我們一起學,怎麼收芋頭,分類芋頭然後一直到烘烤,排灣族打招呼的那個是什麼nasarenguanguaq sun(你好嗎),這麼長,對Nasarenguanguaq)

早期老人家,決定什麼時候把種子種在土裡,是看看周遭的環境,樹開花了沒有,葉子有沒有嫩芽。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楓香樹它嫩芽出來的時候,大概是,播種小米的時候,早期是這樣,可是我們現在,照這樣子種的話,我們會碰到雨季,碰到颱風,所以,在我們現在的耕作是,提前了兩個月,我們都聽老人家說,因為早期日本人來的時候是,整個樹都砍掉,可是這幾年來我這樣耕作,其實,還是要有樹蔭,它這樣還可以讓這些,芋頭小米還有一個遮蔭,還能夠讓它有保水,你要把它當一個,你在照顧的人一樣,其實它要陽光,可是它不需要太多,其實要這樣子去耕作,它更自然,那這樣子你有樹蔭,又有昆蟲又有鳥,你的食物才是健康的,然後在芋頭田裡面,很多很豐富的野菜,在你第一次種之後,它會有那個,昭和草,紫背草,你不懂的時候,你就會全部除掉,有的人就是噴灑除草劑,根本不知道裡面都是野菜)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阿朵默‧臧拉 Amis
minanamay
阿朵默‧臧拉 Amis
我還滿喜歡那個挖芋頭的,就是這樣,刺下去然後挖一挖,然後挖出一大塊芋頭,那個成就感還滿好的,武棟叔叔說這個是,深根性的植物)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陳嫈樺
minanamay
陳嫈樺,採芋頭是第一次 對,然後知道芋頭,對他們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林淑照
minanamay
林淑照
我就想說,挖芋頭不是很簡單,就是這樣拔起來,不是很簡單拔嗎,那你看我們挖過之後,其實他們都還要在後面去,找那個沒有被我們挖到的,因為我們根本不會找)

(舊大社居民 嘎拉露‧答路本浪 排灣族
finawlan
嘎拉露‧答路本浪 Paiwan
那要怎麼看它有沒有,有的是葉子,莖都枯掉了,然後我們就是看,我們種的距離,它枯掉的葉子我們會看得到,然後再挖它這樣子)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廖和風
minanamay
廖和風
還不錯玩,我採好幾顆了,有把芋頭挖成一半過,你有種芋頭嗎,這個都是我種的,這邊全部是你種的)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布魯兒‧臧拉 Amis
minanamay
布魯兒‧臧拉 Amis
喜歡,學到挖芋頭)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阿梨芙望‧臧拉 Amis
minanamay
阿梨芙望‧臧拉 Amis
沒有看過這種的,小芋頭,有一個媽媽,然後會生出很多的小芋頭,然後我也沒有吃過,所以我現在超級想吃這個)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你今天把孩子從,彎腰,蹲在這邊耕作,他慢慢知道味道,他慢慢知道這個土壤,你叫他來耕作,他就知道土地可以,生食物,這個都是我們自己的,老人家教給我們的一些智慧,哪一個人不是踩踏在土地上,我們要學的課程就是土地的課程,對 怎麼,讓土地生長最好的食物)

這裡是三地門鄉,大社舊部落,在芋頭收穫的季節,武棟家族成員,和山下來的朋友們,正在跟著老人家,學習芋頭的採收跟保存。

(武棟岳母 Kaljulju‧Tjaruzaljum(盧湯靜女) 排灣族
ci ina Kaljulju‧Tjaruzaljum(盧湯靜女) Paiwan
這個母芋頭烘烤的時候要放在最底層,而這些子芋頭就要放在(母芋)上一層)

對91歲的vuvu來說,土地就是她所有的故事,她說,如果我們要嫁女兒,我也要把鐮刀,鋤頭,挖芋頭的工具,通通要送給男方,包含芋頭和小米的種子,該給的她都給了,然後vuvu高興的事情是,他們長出了種子,又再回來給她。

(舊大社居民 Ljege‧Tjarupeljan(盧玉妹) Paiwan
finawlan Ljege‧Tjarupeljan(盧玉妹) Paiwan
(為了讓新成立的家庭興盛)之所以會這樣子,喜歡教這一群人,她也希望她的世世代代,可以有豐富的食物,而且是土地上長出來的食物,那個是她最大的收穫是,我們可以繼續傳承這個,不要讓我們這些東西消失掉)

在芋頭分類工作進行的同時,武棟也和孩子們,重新建造烤芋頭用的石版窯。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要採3年以上的竹子
,第1年的竹子它是軟的
,那第2年的竹子
,它還是太薄太空
,那第3年的竹子
,它已經是密度夠了
,我們的母語會講說cili'
,它講的就是竹子呈現黃色跟紅色
,對 就是要取這種竹子
,你的手這樣子
,大概是1米半
,有很多的植物
,樹是要跟
,人有互相作用
,所以今天幫它取
,拿來編織蓋房子
,烤芋頭
,它明年的竹筍會長得特別好
,會從這邊長
,這邊長
,這個如果竹林
,你沒有人在去
,管理沒有在使用的時候
,是屬於死氣沉沉的竹林)

(武棟長子 地夫拉安‧非給樣 Paiwan
O wawa ni 武棟 地夫拉安‧非給樣 Paiwan
每次工作爸爸都會先教我們,帶我們先認識一次,之後再由我們來自己,去動手做,然後,他不在的時候,至少我們,還能夠幫到一點忙這樣,現在要取那個,芋頭窯要用的竹子,3年以上的竹子,竹子會呈現黃黃的,這裡沒有了,要往上面移動了,vuvu告訴我們說,如果你一直工作的話,蚊子就不會叮你,可是你停下來就會開始叮你,她的用意就是告訴我們說,就是勤勞的工作就不會有事,當然還是會被叮,至少要30支,因為,爸爸還要選那個可以用的)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在我們的族語裡面,我們叫leku(窯),窯就是用這種方式,在斜坡上挖一個洞,然後它的建材是,石版還有從,土堆裡面挑出來的這些石頭,因為以前沒有冰箱,一定要經過這樣的一個,處理方式,才有辦法讓它,保存儲存,這個叫rivariv,這個門,這個,它是控制火的,火在這個地方燒的時候,它的火舌不能超過這一個,火舌如果超過這一個,竹子跟你的芋頭會燒焦,燒起來,所以這一個是一個標準的一個線,你們現在在挖的芋頭,留種的幾乎,媽媽都會選那個比較漂亮的,比較漂亮是飽滿,或者它的形狀比較長,那個就是留到明年要種的,我們是希望,老人家再把她,原來在她記憶裡面還沒有,外來的東西取代這些,窯的時候,回到原來,更屬於我們自己部落的,傳統的方式)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許喬靈
minanamay
許喬靈
這個芋頭窯 對,每年要重做 對,為什麼)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finawlan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Paiwan
這種的窯你要去一直調整,調整的原因是,全球的氣候它在變,其實我們人也要跟著改變,其實那個調整不是很大的調整,一點點,那在這樣不斷的修改的時候,孩子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