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初步的研究與紀錄之後,中山大學研究單位偕同奇美部落族人,帶領當地學童,來到秀姑巒溪進行溪流課程,實地認識Papodawan也就是捕魚裝置,希望傳遞阿美族特有的溪流智慧。
孩子們專心地聆聽長輩們解說Papodawan捕魚裝置的設置原理、氣候時令以及工法結構,這裡是奇美國小的溪流課程,透過親身體驗,傳遞珍貴的捕魚智慧。
(參與學童 Tamod 阿美族:
很開心,看到Podaw(日本瓢鰭鰕虎)從板子上面,跳進去陷阱裡面,(有沒有發現到原來老人家做這個很辛苦?)有,(怎麼說?)還要搭建水壩和扛沙子,(不簡單嗎?)對。)
由於Podaw日本瓢鰭鰕虎具有洄游特性,每年3月開始就會從出海口成群結隊逆流而上,因此部落族人也隨著當地環境衍生出不同漁法,但在中下游地區的Papodawan(捕魚裝置),已不常見。
(奇美部落居民 Paros (莊正雄) 阿美族:
還好有阿貴他爸爸教我這個工法,那時候我也沒有想到說,會有斷層這個東西。)
(奇美部落居民 Kacaw Mayaw (鄭志貴) 阿美族:
我書讀得很多,知識多了,都可以靠手機靠搜尋引擎,靠什麼(外界工具),未必,因為有些東西並不是現代科技可以找得到,發現得到有些東西是祖先傳給你的,那是外面沒有辦法解釋的東西,都要靠傳承來做。)
(中山大學教育所研究生 童琳茜:
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漁法,重新連結部落族人跟學校的一個關聯,讓部落裡面非常珍貴特殊的漁法,藉由拍攝有機會,變成文化課程甚至是課程教案延續下去。)
這次課程是屏東海生館阿美族洄游計畫的內容之一,除了記錄典藏可能消失的捕撈漁法之外,未來將會持續展開秀姑巒溪沿線部落的漁法研究,形成一系列公共教材,分享阿美族與自然共存的生態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