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居住在屏東禮納里部落永久屋的族人,因房子遭舉報違法加蓋而被迫強制拆除,也讓人再次的關心永久屋居民災後的生活。以台東縣來看,有8處因風災重建的部落,當年採取"離災不離村"政策,但因為興建的房屋品質不一,如今已有部分永久屋出現損壞待修情形,永久屋的現況與整體發展,急需政府關心。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東,包括金峰、太麻里及大武鄉都受到不同程度災難,其中富山部落必須遷村、嘉蘭部落有66戶房屋流失,因此政府採離災不離村的政策,興建永久屋來安置受災居民。台東地區永久屋共有8處,集中在南迴地區,由南至北依序為大武鄉的大武、大鳥、大竹村,金峰鄉的賓茂與嘉蘭村3處基地,以及太麻里鄉的德其段。如今隨著時間推移,各地區永久屋都出現損壞待修的狀況,而部分家戶也因為人口變多,導致永久屋居住空間不足。
(大武永久屋居民 何曉英 Paiwa
cou ta yonciu'u
它只要一般下雨它就這樣子,(颱風不是更灌進來了?)對,所以颱風的時候,這個門這邊,因為風很大所以那個雨水,都會從這個門縫這邊灌進來。)
(大武永久屋居民 邵珠妹 Paiwan
cou ta yonciu'u
只剩下這個要怎麼辦呢,我們的房子已經如此損壞, 對,生鏽了,這邊也不是我們的地,我們的下一代要怎麼辦,我們的家裡已經變成這樣子了。)
實際走進大武永久屋,34坪的房型,1樓有客廳、安親房、廚房、廁所,2樓有2間房間,但建築物都已出現牆面龜裂、壁癌、漏水等受損痕跡。由於大武永久屋靠近海邊,海風侵蝕嚴重,不只房屋結構出現問題,就連排水設施也容易阻塞積水,每逢大雨來襲,水就會積得像個小池塘,而住戶一忍就是10年。
(聲音來源:大武永久屋居民 何曉英 Paiwan
cou ta yonciu'u
這個水溝很淺,雨下很大的時候,而且它排水系統本身就沒有做很好,所以它排水的時候不是那麼OK,所以下大雨它就會淤起來,整個外面就像那個魚池一樣。)
踏著沉重步伐,族人回到原居地富山加拿美部落,原本就僅有45戶的小村莊,遷村後顯得更加淒涼。此時,昏暗的燈光下,一位年輕人扛著木柴下山,原來,他也是因為永久屋空間太小,不得以才冒險回到原居地生活。他們說其實永久屋族人常常回來,雖然土地依法不是他們的,但居住50年,他們比誰都愛這塊家園。
(大武永久屋居民 何曉英 Paiwan
cou ta yonciu'u
我們原本就是住在這裡的人,怎麼能夠說我們侵占國有土地,對,然後從不管是從南迴鐵路遷過來,我們那時候也是沒有土地權,我們遷到這邊也是沒有土地權,我們再回到永久屋也是沒有土地權,什麼叫安居,我有時候覺得很納悶什麼叫安居,不是丟了一堆錢,蓋了一個你們想要的房子,而不是我們想要的。)
台東縣境內永久屋,透過離災不離村政策,使族人對舊部落及山林還能看到、觸摸,成了災後療傷路的源頭。如今永久屋陸續出現損壞情形,台東縣原民處表示,住戶可以向原民會申請「經濟弱勢原住民建購及修繕住宅補助方案」,最高10萬元修繕補助。
(台東縣原民處部落建設科長 林廣榮 Pinuyumayan
soskuna ta seifu
主要結構是梁跟柱,這2個部分是房屋結構很重要的,只要不破壞主結構,都可以進行修繕。)
台東縣府表示,永久屋建物屬於住戶私有財產,只要不破壞原有結構,都可以自行修繕處理,另外針對全國永久屋出現老舊漏水、龜裂等品質不良問題,原民會也已在前瞻計畫中編列修繕預算,預定110年可以開始申請。但族人強調,原居地家屋是自己一輩子無法切割的情感與心血,但風災的侵襲,導致土地與房屋使用受限,加上永久屋更面臨空間不足的窘境,希望中央與地方政府能重視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