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記者
udjuy 台東市

3D列印複製呈現 卑南遺址公園展典藏文物

拉開展示木櫃,象徵解壓縮典藏品作為一個記憶或技藝的載(ㄗㄞˋ)體,這不只是單純物件展示,而是蘊含多元文化意義背景故事,像是這一幅南王部落少年猴祭的圖畫,以及排灣族琉璃珠上的圖案所代表的深層含意。

(工藝家 林秀慧 排灣族:
過去的一些老人家傳說也好,或者是有一些他們的吟唱裡面,都會有一些典故我們就做了一點連結,的確是很有趣,馬上會體認到當初老人家為什麼要,這個珠子要這樣子講,為什麼它(琉璃珠)很重要的一些意涵,就是在製作過程就可以體會得到。)

(畫家 陳冠年 卑南族:
文化就是一個過去的生活,這樣子的一種呈現來講的話,我就可以有一個比較的時候,就是說各個族群,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也有共通的一些東西,那個生活方式,就只有從這些器物上面才會呈現出來。)

台灣史前館,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考古學跟民族學典藏品,期望讓大眾認識快要被遺忘的文化故事,也透過科技方式3D列印複製技術,讓文物重新呈現。

(史前館長 王長華:
我們不需要拿原件出來,或者是原件不方便拿出來,讓民眾摸觸摸,但是我們藉著它(文物)的解說,我們藉著3D的掃描跟列印,我可以讓民眾來觸摸,這個掃描的複製的文物。)

史前館表示,典藏文物是博物館的核心,這次特展針對文物進行典藏、採集、轉譯並搭配有聲書、點字書、小說、多媒體跟數位展櫃等多元應用方式呈現,"館藏解壓縮"特展,即日起展到明年4月25號,在卑南遺址公園,免費開放民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