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記者
Kawa (施俊銘) 花蓮市

地駐陶藝師王昱心 花蓮石雕博物館展作品

yau ta kalingku ti 王昱心 patayta tu senangi na puduq

花蓮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吸引不少藝術家駐地創作,其中石雕博物館近期就邀請到陶藝家王昱心老師駐館展出。

長年投身亞太島洲區域的跨文化藝術研究,30年來的陶瓷藝術創作中,長期關注南島語族,土地與海洋一直是影響她的重要元素,她是卑南族王昱心老師,任教於東華大學原民學院,從大自然的觀察以及時光的蔓延、播種,標誌著她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2月19日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拉開序幕。

(民眾 劉小姐
Raqit
她的作品名是豐沃,然後就是感覺是呈現出一個果實,然後再連結到外面的景象,有一種再往外擴張,然後往外廣闊的這樣視野的一個表達,我覺得是很厲害的。)

(民眾 洪先生
Raqit
剛剛有去看一個打陀螺的部分,老師應該是想要呈現出,她打陀螺從剛開始到旋轉到停止的一個過程,在土地上 跳舞的姿態這樣子,那我覺得這方面,她呈現出來的是很不錯的。)

(民眾 黃小姐
Raqit
其實她跟一些陶作跟生活滿息息相關,對,滿特別的。)

這次展覽以《bimisi》為主題,是鄒族語發芽、發根之意,而「陀螺」在古老族群中是為喚醒土地的工具、法器,配合著初春播種祭儀式。因此,陀螺、種子與發芽的意象,加上海洋跟船的造形,是與土地連結的創作發想,也是2022年《蒔光bimisi》個展的主要軸線。

(策展人 王昱心 Pinuyumayan
semangi ay
這一次的構想其實是比較針對台灣這塊土地,這麼古老土地,古老的民族他如何去跟土地對話,因為台灣原住民族是以小米、粟米維生的,一直到現在所有的祭儀都需要用到小米,但是什麼時候種的,大家都其實不記得了,反而是在收成的時候,才想起這件事情,我希望是可以用這一次的主題叫蒔光bimisi,bimisi是種子發芽的意思,這也是非常古老的語言。)

(花蓮縣府文化局長 吳勁毅
Raya
石雕館是一個立體雕塑為主題的館,那王老師這次的陶藝展,跟大家想像的陶藝是不一樣的,我們希望透過王老師的田野,還有整個對於原民跟土地之間的關係做為發想,然後來把這個展呈現給大家看。)

這次展期到3月30日,並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第一企劃室展出,歡迎喜愛陶瓷創作藝術的民眾把握機會踴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