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9
記者
Lebetai/Takiyu 屏東三地門

排灣部落環繞 魯凱Kingdalruane流行"雙語"

arakaikay ku taidrusane ku vaga kay cekele Kingdalruane

今天的午間族語新聞過年特別企劃,要跟大家介紹一個特殊的魯凱部落,Kingdalrune部落。

介紹這個部落之前,先跟觀眾解說一下地理位置。德文村由相助巷、德文巷、上北巴巷、下北巴巷四個小部落型成,唯有Kingdalruane為魯凱族。其他三個巷為排灣族,依長輩口述相助巷所在位置,為排灣族(Rvare群)的傳統領域。由當時的霧台獵人來此狩獵,認為此地適宜居住,因此有了相助部落。相助部落曾歷經2次的遷移,首次為日據時期,那時相助部落約有48戶;為了分散人口,將相助部落約一半的戶數遷移到目前的賽嘉村。其次為2009年莫拉克風災有12戶遷至長治百合永久屋,相助部落有和其他部落最不同且特殊的地方,形成部落以來是一個沒有傳統領袖(talialalay)的部落。部落事務都由族人與耆老,共同協力完成,再者因宗教信仰及環境因素,部落使用兩種語言「北排灣語及魯凱族語」,沒有因「排灣化」而失去本身原有的語言,且在耆老及族人的堅持至今仍承續著。

(Kingdalruane部落耆老 Malrengane(陳川充) Rukai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Malrengane(陳川充) Rukai
請青年孩子們聽,我要傳述我們相助部落的起源,我們相助部落,我們原本是好茶部落的人,後來遷移到霧台住在霧台,接著有1位獵人,來到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然後看到這裡的土地環境,這裡的土地看起來很好,怎麼看起來我可以來這裡建立我的家,Runigaw 這樣說,最先來這裡的名字叫Runigaw,然後在Kingdalruane部落上方,就建造自己的家屋,也沒有詢問地主,我們現在整個居住的Kingdalruane,曾經是屬於大社部落的傳統領域,當時就在這裡建屋耕作,而沒經過詢問,就在自己家屋的附近周圍開始耕作,然後有大社部落幾位年輕的獵人,看見此景,回去轉告地主傳統領袖說,有人在你的土地建屋和耕作,傳統領袖說回應說,假使你們再去那個地方狩獵,取下他們的性命讓他們離開,怎麼會尋找土地而未經過詢問呢,當獵人再回去狩獵時,將Runigaw的孩子殺死了,當孩子被殺後,Runigaw與他的妻子灰心失望,認為此地不能再留下會被敵人殺,因此離開那地方,回到霧台,後來有名叫Buange和Kawtuane,看到Runigaw回霧台,他們討論要回去Runigaw的獵區,建立他們的家屋,而且那個是土地肥沃,所以就換Buange和Kawtuane來到此地,來到這裡後,他們詢問大社村的地主,Buange 和Kawtuane問了地土,地主回復他們,如果你們喜歡這裡,可以在這裡建造房屋沒有關係,他們倆個朋友就到Kingdalruane建造房屋,其他的族人就接續的,喜歡的就跟隨來到這裡,後來當來的人愈來愈多,當時最先來這裡的Runigaw,也跟著回來建造自己的房屋,在Kingdalruane建立家庭。
在傳統的規範和相互尊重的概念,最先從事重要或其他困難的事務,都有相關的規範,長輩們說,Runigaw雖然你是最早來這裡,但是你不是會得到被尊重的人,不是被部落的人所敬重的,Buange和Kawtuae才是我們要尊重和詢問的人,是部落的耆老。沒有關係,是因我懼怕而回原來的部落霧台這是規範該遵守的。
所制定的規範至今Kingadalruane部落仍遵守中,當部落族人有結婚儀式時,此規範是將聘禮分給Pateleraw和Tarudralumu兩個家族,Kawtuane是屬於Tarudralumu家族,Buange是Pateleraw家族,Pateleraw家族分到abai,Tarudralumu家族主掌bengelray,這是當時所制定的規範,因當初的辛勞找到此地,做為現在的部落,這是部落族人為了尊重及歡喜,為他們的付出所訂的,從那時我們Kingdralruane部落,一直遵守這規範至今,使部落一直有發展與進步,當時最興盛時期家戶共有48戶,但是maceparenay,有的遷到現在的賽嘉村,當時的Kingdalruane長輩們,每個都是很團結很穩重,聰慧又勇敢,使部落不被外族欺負與侵擾,從開始至今我們都很平安,期盼你們都能記得。)

Kingdalruane從建立部落以來,是沒有傳統領袖的部落。部落事務是由耆老與部落族人討論,互相協助完成,傳統祭儀也在時代的變化而逐漸沒落。

(Kingdalruane部落耆老 Maraw(江康洋) Rukai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Maraw(江康洋) Rukai
起初來這裡的人,我們沒有傳統領袖只有平民,剛開始來這裡建立部落時,所以我們沒有傳統領袖,那是如何建立部落,如何制定規範呢,都是從長輩們討論協議,才制定規範和作法,雖然沒有傳統領袖,只要人知道規範和說的方式,都沒有關係,主要的情形是我們為什麼到可以和其他部落一樣,可以同時進行很多事務,我們沒有傳統領袖的部落,如果不是因為祖先們懂事理,當時建立部落的長輩們,所以我們可想而知,從長輩們開始建造這裡,我們才可以知道傳統規範,一直延續這樣的理念,不要緊沒有關係,就算部落沒有傳統領袖,我們一樣和其他部落可以處理事務,在小小不起眼的部落,我們仍然可以很優秀和得到尊重。)

(Kingdalruane部落耆老 Maraw(江康洋) Rukai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Maraw(江康洋) Rukai
日據時代時還有做(祭儀),wacapi(在地裡烘烤小米糕)還有在做,你們知道什麼是wacapi,還有在做wacapi,但是其他的祭儀在日據時代和信奉基督教後就停止了,那邊是烘烤小米糕的地方,你知道那個地方嗎,(在哪裡?)Avelrengane家的地,wacapi是指,只要採收完小米,要準備豐收祭儀時,男士就到指定的地方進行wacapi,不同的祭儀有不同的人做,我知道的是長輩Kawtuane,祭儀的進行是,將揉好的小米糰放置在烘烤的地裡進行,長輩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年運,長輩從小米糰的變化判斷祭儀的結果,當拆下用來包裝的葉子,小米糕分成兩半,原來是部落後來有人遷移至賽嘉村,所以長輩們從wacapi看到這情形。)

(Kingdalruane部落耆老 Malrengane(陳川充) Rukai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Malrengane(陳川充) Rukai
我們經歷的習俗有關於農作物,就是關於播種季,意思就是種小米的時候,小米採收完後,就是收穫節,起初的祭儀維持1個月,後來把祭儀的時間合併,時間就變短了,但是有個習俗,就是關起門來在家裡做儀式,重複做一直連續著,若是5種的祭儀,紀要重複5次的關門動作,其他的祭儀就是當傳染病毒流行時,會自己圍起鐵欄做祭儀,當我們還沒信奉基督教時,這些祭儀都還有在進行,當信基督教時,所有的祭儀全部都停止了,日據時期也有阻止進行祭典,但是當時的長輩們沒有聽從,當代的經過就是這樣。)

Kingdalruane 部落有別於其他部落特殊的地方,因為環境處於排灣族的傳統領域及後來的通婚,許多的文化習俗也漸漸的與排灣族相似。但是語言文化沒有因此而改變,部落族人仍堅持著自身的魯凱族語。因此,在部落仍會聽見族人在生活上使用雙語。

(Kingdalruane耆老 Eselep(戴金英) Paiwan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Eselep(戴金英) Paiwan
我是Eselep,我從上北巴巷sangpar家族,嫁過來Kingdalruan部落,我們的語言和這裡不同,我們說的是排灣語,這裡使用的是魯凱語,我嫁來這裡時,長輩們已經有在上教會做禮拜,他們會說排灣語和魯凱語,也聽得懂我要傳達的內容,這裡的長輩會聽和說排灣語和魯凱語,所以這個環境很好,現在多數信奉基督教,早期是到德文教會做禮拜,來教會傳道的,都是從三地村說排灣語的,所以住在這邊的族人,我們可以與他們溝通,他們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我的族語沒有改變的原因是,我很早就擔任教會幹部,來這裡傳道的傳道師或是牧師都是排灣族人,若我們全程說魯凱語或是在會議中,我們教會傳道師或牧師,會聽不懂我們的語言,所以我使用的語言沒有改變的原因,是希望來這裡牧會的傳道人和牧師能聽得懂,或是我的孩子們能和我的父母溝通,這是剛開始時的想法,所以我的孩子會聽說兩種語言,也因為他們的父親都說魯凱語上教會做禮拜時,教會的人說的是排灣語,所以他們從小就會聽。
我們的語言,若是兩種語言都要會,那孩子們你們要努力的教導現代的孩子,讓他們學會說與聽,因為如果我們參加公部門的會議,村長或是代表們都會用族語,而且一定是說排灣語不是魯凱語,所以如果我們不練習我們的語言,因為公部門是用排灣語,而我們如果到魯凱族的部落拜訪,如果不會聽說魯凱語,我們會無法和魯凱族溝通。)

(Kingdalruane教會退休牧師 Tjanjbak‧Ruljangljang Paiwan
wadaige ka bukusi iKingdalruane kiukay
Tjanjbak‧Ruljangljang Paiwan
我在Kingdalruane有19年,很快就20年的日子,我住在這裡的日子,我只有感謝上帝的眷顧,這裡的道路非常崎嶇,但是看到族人團結的心,感受眾信徒的愛心,原本崎嶇的道路,成為平穩心安的路,那個是我在這裡最重要的回憶,另外我在這裡牧會我回憶,我最高興令人欣賞的地方,Kingdalruane的信徒,很認真很盡心的,不管是住在高雄台南,甚至更遠的雲林台中桃園,只要是部落有喜慶或是喪事,或者豐年祭過新年主日禮拜,都不辭辛勞的回部落,這是最安慰最高興的事情,我在Kingdalruane部落日子,另外這裡的信徒不富有,只有24戶,可是這裡的信徒很令人驚訝。
很不方便,對我在這個Kingdalruane的部分,這個雙語是最大給我的困擾,族語的部分,因為這邊是會講魯凱,他們的族語他們本來就是魯凱族,我本身是出身在排灣族的一個人,就派到這地方來去牧會,這個真的給我很大很大的一個困擾,因為我要學習魯凱話,反而不管是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小朋友,年輕人或是老人家,我一講話要向他們學這個魯凱話,反而他們用排灣話來給我做回應,來跟我談話,所以在這個19年多的牧會,這個最大的一個,就算說是失敗好啦,這個是我最大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辦法學到魯凱話,我就會真的跟他們一樣,有這個雙語的特別的上帝的祝福,因為在我們德文村有四個部落,這裡唯一的魯凱族,是Kingdalruane這個地方,是很特殊的一個部落,所以我很羨慕,為什麼我不會講,但是我要讚美上帝,是這個地方很特殊,會說排灣語也會說魯凱語,我只有很高興很感激,他們關愛的心和好行為,Kingdalruane的族人,我只有讚美上帝,我有榮幸可以來這裡,19年又7個月與他們相處,所以我在這裡請求,盼望青年人承接團結的心,就像長輩們同心合一互相關懷的心,然後好好教導青年及孩子們,繼續傳承雙語排灣魯凱,上帝特別的祝福就會繼續留傳下去。)

現在的時代,許多族人因求學就業離開部落,雙語環境在現代的家庭生活已少數,往往留在部落的長輩會因為需要溝通而勉強的說華語。後代子孫的成長過程中,正面臨極大的考驗,有時候因為族語相似卻因為意思不同而弄巧成拙。

(Kingdalruane部落居民 Lriamaw (巴純薇) Rukai
sakacekele
Lriamaw(巴純薇) Rukai
從小就一直在都市裡長大,然後可能就只有放假或者是寒暑假的時候,才會回來部落,那接觸族語的部分,可能是在放假的時候回來部落,才會接觸到聽到然後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也都是在部落裡面,所以在平地讀書的我們,可能就都很難接觸到族語這部分,那我記得好像是在我國小還是國中,就開始有族語認證的考試,所以慢慢地我們就接觸,在學校就會接觸到上課,上族語課這部分,那在學校學習族語這個部分,可能只有1個禮拜1次的機會,所以面對學習族語,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學習。
有差異性嗎?因為我其實有時候聽不懂是排灣還是魯凱。
在生活上我們都是以魯凱族語去講,到了教會之後我們就是以排灣話的方式,也希望小孩子都能夠像我們一樣學會雙語,因為對他未來以後可能會有很好的幫助,也讓族語能夠傳承下去。)

(Kingdalruane部落青年 菈魯依.達德菈凡 Rukai
yacengecenge
菈魯依.達德菈凡 Rukai
我是菈魯依.達德菈凡,我是在原鄉長大的孩子,因為從以前都是在部落長大,國小是讀這邊的分校,然後他們學的族語基本上都是排灣族,那因為我們是魯凱族的小部落,所以以前學的族語是排灣語,然後一直到小五才開始學自己的語言,在自己的部落,像我們在相助部落的話,基本上家人的對話都是魯凱,那除非是他們會參雜一些排灣語在裡面,應該是說我以前對自己的認知,以為自己可能是排灣族之類的,直到後面才開始覺得說,自己是魯凱族,那我就勢必要學我們的話魯凱話以及文化,我覺得自己的文化還是要學,多學多接觸,從祖父母開始都是全魯凱,只是因為以前上學國小是有接觸到排灣語,升學開始學族語的時候,才慢慢的去接觸我們的魯凱,一直到出了社會到現在,因為我身邊的朋友都講中文,他們只會問一些不會的詞彙,然後我就會用我會的回應,其實還滿慶幸自己在原鄉部落長大,最深刻應該是有些詞彙會一樣,但是它翻譯出來的又不一樣,可能自己會錯亂,像我們的acilay是水,可是在排灣語它是石頭,我覺得當然是希望自己部落的語言,魯凱話可以持續下去,但是也是要看像我們這一輩願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德文部落青年 Kaljalju(高雨潔) Paiwan
yacengecenge
Kaljalju(高雨潔) Paiwan
ti aken ti Kaljalju
我是來自德文的排灣族,我的家庭爸爸是排灣族,媽媽是魯凱族,但因為我們是父系,所以是跟爸爸就比較會講跟聽排灣語,雖然我的環境是雙語,但是主要都是以爸爸那裡的排灣語為主,所以希望自己會跟媽媽一樣,排灣語可以聽得懂,魯凱語也聽得懂,主要跟我說族語的是我奶奶,我是想先把排灣語學好,因為我主要生活的地理位置,主要都是用排灣語在使用,所以我想說先把排灣語先學好,然後再學魯凱語,如果像跟外婆這邊的要溝通的話,或者是想跟他們講一下話,這樣也會很好,我也是在部落長大的小孩子,然後後來讀原專班到現在出社會,現在是在公所服務,來公所的主要都是族人嘛,我們三地門主要是會有魯凱跟排灣,也很多來公所辦事的幾乎都是長輩們,因為很多小孩子可能一到五都在外縣市工作,所以都是家裡的長輩自己來到公所辦事,然後有時候他們可能只會用一些他們,簡單會用的國語跟我們說,他們要辦什麼事,有時候他們表達的,我們有點聽不懂,然後我們要跟他解釋的時候,就只能用國語,就兩邊就是有很大的落差跟認知,可能有時候會造成誤會,為了要讓這件事情想要更好的去幫助,我們的族人的時候,就想說為什麼那時候不好好學族語,跟長輩們多學學排灣語魯凱語,然後讓來公所詢問服務的長輩們,讓他們有更好的管道,而不是只靠公所一兩個ina kama幫我們翻譯,可能我們自己就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解釋跟協助,所以愈大的時候愈發現,一定勢必要學起來自己的語言,不要只會說國語,然後希望自己可以更精進一點。)

部落長輩期待,青年人能堅守部落從古至今所留下美好的榜樣,團結合一努力的為部落爭取榮譽。

(Kingdalruane部落耆老 Malrengane(陳川充) Rukai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Malrengane(陳川充) Rukai
我要教導青年孩子們要如何做,只要建立了部落要會想及注意部落的事務,多在意及爭取為部落做事,最重要的是關於部落的榮譽與團結,我們才可以很平安順利,長輩們所努力的Kingdalruane是非常完好的,被上帝所眷顧的地方,沒有人被外族殺害,除非參與戰爭才會有人傷亡,因戰爭而死亡的只有2位長輩,我們沒有像其他部落,被外族侵入,因為外敵懼怕當時的長輩們,
這就是當時長輩們守護部落的榮譽。)

(Kingdalruane部落耆老 Maraw(江康洋) Rukai
marudrange ki cekele Kingdalruane
Maraw(江康洋) Rukai
我原本沒想過要下來百合部落,但是我年長了,就醫方便孩子們照顧比較容易,我當初的想法是這樣,我們根本不願離開部落,離開我們生長的地方,要堅持努力自己的本分是哪個家族的人,都要努力認真謙卑的態度,屬於哪一個部落,就像我們和其他部落比賽一樣,用一樣的心態,認真努力維持部落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