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許家榮 台北市

卓溪鄉黑熊頻現蹤 居民研擬人熊管理策略

最近立法院在修《野生動物保育法》,討論得沸沸揚揚。不過近年來的努力,也有好消息。林保署日前公布在花蓮卓溪,黑熊保育的成效。發現黑熊數量穩定,且透過當地居民的「熊經驗」,也能看出數量成長。不過黑熊生活範圍,跟人類重疊越來越高,該如何化解人熊衝突?正是現在要面臨的課題。

(清水部落居民 沈志男 布農族:
看到鐵皮都一個洞,我就馬上下去報案,一上來怎麼還在裡面。)

黑熊闖入工寮,去年在花蓮卓溪鄉,已發生類似7件的黑熊通報案件。這也顯示林保署在卓溪鄉與族人,共同推動的保育計畫,逐漸看出成效。

(黑熊保育計畫主持人 姜博仁:
這些動物在卓溪淺山,在他們有一些傳統慣習,狩獵活動山林活動之後,這些動物(含黑熊)其實沒有比國家公園保護區還要少 。)

細看數據會發現,根據自動相機監測動物出現頻度,卓溪淺山區為0.19,甚至在去年春夏季,來到0.4以上,黑熊出現頻度和玉山國家公園差不多,當中也辨識出有20隻黑熊個體。另外計畫團隊也向當地居民訪談,統計出有86%的人看過熊痕跡,67%看過黑熊,甚至14%曾發生過人熊衝突。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 黃群策:
這個七件(通報)大家外界會看起來好像是說,怎麼人熊衝突這麼多增加七件,但不是我看來是部落族人願意通報,願意參與黑熊保育的工作。)

黃群策表示這幾年計畫花費不少時間與在地居民溝通,取得互信。族人開始投入巡守隊工作,協助架設監測儀器,使用改良式獵具,也培養通報默契。

(卓溪鄉清水部落事務組長 何成忠 布農族:
我們布農族我們的文化我們有這個根(源),禁忌對黑熊撲殺,剛剛有影片,假如說你亂撲殺、槍打怎麼樣,就變成你今年的收穫,播種小米出穗變成黑掉,所以變成今年你就沒有豐收。)

文化的禁忌傳承依舊落實在現今生活。而如今人熊生活範圍高度重疊,如何兼顧生計以及黑熊保育,仍需投入心力找出人熊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