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uahlusuhlusua cucuamizuku ta'iara sumukuhlu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布農族媳婦朱黛阿美族人,隨丈夫到卓溪鄉服務後,特別學習布農族傳統地上機織布技藝,經多年學習揣摩終於學成,目前除了不斷製作成品外,更成為技藝老師教導族人、學生布農傳統織布技藝文化。
朱黛是一名阿美族人,萬榮鄉馬遠村的布農族媳婦,從小受到母親會織布的影響,同時對布農族傳統服飾圖紋的好奇下,98年前特別跟著耆老學習並揣摩學成,如今除了不斷製作成品外,更成為指導老師,傳承布農族傳統地上機織布技藝。
(織布技藝老師 朱黛 阿美族
cucumacahlia turarapuru
朱黛 Amis
最主要是被那個它的圖案的一個織法所完全被迷住了,因為在阿美族看不到這種技法,我是覺得說太神奇了,怎麼可能做到這樣子,而且還一體成型,我說那太不可能,怎麼會有這種技術在,然後又一問三不知,是誰織的,然後去哪裡買也講不出所以然,我覺得我太好奇了。)
布農族特別強調的男子無袖長衣背部的織紋圖案,代表著百步蛇身上的圖紋,朱黛經多年揣摩,終於理解技法並能夠織出。
(織布技藝老師 朱黛 阿美族
cucumacahlia turarapuru
朱黛 Amis
我們這個叫做綴織,有12個杆子,變為5個杆法技法,待會兒那邊好幾10個杆,用到的也就只有到5杆而已,當然有人也會把它解釋為一個就是挑花,因為把線挑起來嘛,讓形成一朵花,就呈現出你要的元素,你就放進去。)
傳統織布技藝學成後,希望傳承給後代子孫下,在玉里高中、古風國小或公所的邀請下,朱黛特別擔任技藝老師,教導學子、族人傳統布技藝文化。
(織布技藝老師 朱黛 阿美族
cucumacahlia turarapuru
朱黛 Amis
我能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就是放給學生,教給學生,也許是最縝密的那一塊,我也會教出去,因為我不知道,就是後面會不會還會有人去做一個傳承。)
(玉里高中原專班學生 吳承立翊 布農族
mamaini umaria玉里arialangica
吳承立翊 Bunun
主要都是以布農的圖騰,然後從剛開始最簡單的卡片織,然後變成桌織,然後變高級的地織。老師她在上課的時候會告訴我們說,以前傳統文化的織法是如何,然後繼續教我們新的織法,讓我們技法更加的強。)
(中正部落居民 林麗華 布農族
cucumiararuma
林麗華 Bunun
我們初學者都是從平織開始,然後老師就是按步有學到平織,還有挑花,還有斜織,還有布農的綴織。(對她的身分,一般布農族人會不會質疑?)應該是不會,因為現在很多的,傳統的文化,幾乎是很多人,不管是哪一個族群,都可以去學習。)
朱黛是阿美族人在學習、傳承布農傳統織技藝時,表示剛開始也受到族人的質疑,但自己是布農媳婦應承擔傳承的責任,希望祖先的傳統智慧必須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