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
上一則 下一則
1
/
10
介紹

(轉自 原視界2014 August TITV雙月刊創刊號 Vol.01)
世界原住民族廣電聯盟經營實例
分享與交流 整合各國媒體資源

分散全球各地的原住民族廣電媒體,跨出地理疆界,共同攜手合作,組成「世界原住民廣播電視聯盟」(World Indigenous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Network, WITBN)。透過每兩年一次的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分享在廣播媒體的經驗與願景,並藉此促成全球原住民族媒體彼此的交流。第4屆會議則是於今年6月19日起於加拿大溫尼伯一連舉行3天。

事實上,WITBN的成立,必須追溯至2008年。當時,紐西蘭毛利電視台(M ori Television)為了宣傳第二頻道Te Reo的開播,邀請來自15個地區的原住民族廣電媒體參與,共同討論原住民族廣播電視的未來發展方向,同時舉辦第1屆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World Indigenous TelevisionBroadcasting Conference, WITBC)。在2008年第1屆大會的第一天,毛利電視台執行長馬瑟(Jim Mather)提議,希望能組成一個可促進彼此關係更緊密連結的常規性組織,最後在會議結束前達成共識,WITBN於焉誕生。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林福岳表示,WITBN的創始會員共有9家電視台,包括:紐西蘭毛利電視台、澳洲全國原住民電視台(NITV)、加拿大的原住民族電視台(APTN)、挪威的薩米廣播電台(NRK SápmiRadio)、蘇格蘭的BBC ALBA、愛爾蘭的TG4、威爾斯的S4C、南非廣播公司(South Afric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ABC),以及台灣的原住民族電視台(簡稱原視)。

截至目前為止,WITBN的會員已擴展至16家會員台,後續加入的有美國的First Nations Experience(FNX)、夏威夷的Oiwi TV和Pacific Islanders inCommunications(PIC)、瑞典的SVT Sápmi、芬蘭的YLE Sápmi、泰國公共電視(Thai PBS),以及台灣的公共電視與客家電視台。

WITBN的成立宗旨,在於希望發展各會員台之間的合作關係,並創造各種機會,比如增加閱聽收視群、資源分享、提升知識轉換、策略性的跨國領導能力、透過節目交換以提升節目內容品質,以及接觸所有的原住民族廣電媒體。

而兩年一度的世界原住民族廣電大會,也促使各地原住民族廣電媒體齊聚一堂,彼此認識、互相交流,不僅替原住民族發聲,也為將來各地原住民族媒體開啟緊密合作的契機。

 

建立新聞節目免費交換平台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洪貞玲曾連續參與第3、4屆的WITBC大會。據她觀察,這兩屆的重點,不脫離原住民族新聞學、原住民族廣播電視節目交換、新科技對原住民族新聞的影響等三大主軸。這也正好呼應了WITBN秉持分享的成立初衷。一直以來,WITBN期望透過網絡互聯,為會員建立新聞和節目共享的免費交流機制。

林福岳表示,原住民族廣播媒體關注的議題眾多,但經費拮据、人力有限,透過新聞交換網絡平台,所有會員都可以將各自的新聞上傳到此平台,同時免費使用其他會員的新聞節目,最大好處是可增加彼此的新聞量,報導面向也更多元化。對此,洪貞玲也同意,WITBN目前所發展的免費新聞交流模式,有助於會員彼此互利共生,也提高聯盟的經營績效。

除了新聞交換外,WITBN曾於2009年提出,不同國家的原住民族電視台共同製作新聞時事節目的構想,也就是毛利電視台嘗試製作的IndigenousInside節目,但只做1集就無疾而終,顯見有現實層面執行的難度。

 

語言溝通技術問題有待克服

事實上,不論是新聞交換或共同製作新聞節目,都必須面對部分技術層面的問題,像是節目內容的規格與品質、各會員台所處地區不同造成的時差問題,最重要的是語言、文字如何精確呈現節目內容。

林福岳說明,由於毛利台、APTN、NITV都習慣使用英語製作節目,且電視台規模、經營狀況都趨於穩定,反觀台灣、挪威因語言使用的不同,常會遭遇語言上的困難與挑戰。

以台灣的原視為例,若要上傳自製新聞節目到WITBN新聞交換平台,不論以國語或族語發音,都必須另外配上英文旁白及字幕;同時,如果要免費使用其他會員台的節目內容,也必須翻譯成國語或族語。不同語言之間一再轉譯,除了製作過程的繁瑣,亦有經費成本,以及翻譯人才等考量,也可能導致翻譯過程的失真現象。

有鑑於語言、技術操作上的難題,今年WITBC大會亦主要集中討論技術性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洪貞玲認為,另一方面,這也代表所有會員已認真看待新聞交流平台的重要性。

除了新聞交換外,WITBN目前也嘗試推動Green Chair計畫,由會員台自行錄製原住民族歌曲影片,然後上傳到網路平台,不僅能推廣所在地區的原住民族音樂、增加曝光量,也讓其他會員台可免費使用於節目上,呈現不同原住民族音樂的多樣風貌。

 

加拿大APTN的指標性地位

今年的主辦單位APTN成立於1999年9月1日,可說是全世界最早獨立建台的原住民族電視台,相當具有指標性地位。洪貞玲指出,APTN經營狀況穩定,新聞節目製作用心,有每日新聞、調查報導、焦點報導等。由於APTN為有線電視必載的頻道,所以經費來源主要是有線電視頻道收視費,政府補助較少,好處是可不受政治力干預。

林福岳補充,不過,APTN同樣面臨經費拮据、人力不足的問題,加上加拿大的原住民族又分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伊努特族(Inuit)、梅蒂斯族(Métis,加拿大原住民與早期法裔移民混血的後代),在議題選擇上,必須兼顧此三大族群。

然而,儘管經費困窘,APTN製作新聞的用心程度有目共睹。林福岳以2010年,加拿大主辦冬季奧運會為例,APTN為了使用原住民族語現場轉播全部的比賽項目,花了1年時間籌備、規畫,尤其是將所有運動專有名詞翻譯成原住民族語,不僅堅持原住民族有權利透過族語,收看國際賽事,也立下一個良好的典範。

 

各國原住民族電視台經營現況

根據洪貞玲的研究,經費來源、政治文化,均會影響原住民族電視台的運作狀況。

以紐西蘭的毛利電視台為例,雖然是政府出資開播、原住民族事務單位補助經費,但由於不干涉內部運作,經營上比較積極。2004年成立後,主頻道使用的語言為英語、毛利族語各占一半;2008年,為提升毛利族語的地位,開闢全母語頻道Te Reo,百分之百完全以毛利族語播出,希望能藉此讓毛利族語持續存活與傳承。

洪貞玲亦提到,挪威的薩米廣播電台依附於挪威公共電視NRK之下,僅負責製作並提供新聞、兒童、教育等節目,無獨立的頻道。因此,薩米廣播電台的規模較小,節目也分散在NRK不同頻道與時段。不過,NRK屬於強勢的公共媒體,不僅挪威人幾乎都會收看,而且經費穩定、具有一定的規模,更重要的是,NRK雖補助薩米廣播電台每年的運作經費,同時也尊重製播的空間。

另外,同樣也是政府出資開播、原本獨立營運的澳洲NITV,4年後因營運困難,現已納入特別廣播服務公司(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SBS)中;其與薩米廣播電台不同的是,NITV擁有獨立的頻道,加上納入SBS公共電視系統後,可以使用免費無線廣播,既能擴大節目播出範圍,又可增加不少收視戶。

和NITV相反的是,台灣的原視在開台9年後,正式脫離公廣集團,自2014年元旦起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自主營運。洪貞玲說,由於經費來源仍是政府補助,這將會是原視追求獨立運作的一大挑戰。洪貞玲分析,各國原住民族電視台獨立建台的模式中,一大前提是要有專法規範,而台灣目前尚無專法。原文會本來是原住民族事務補助單位,但今年開始負責經營原視,這在其他國家的營運模式中首次出現,目前還需要觀察運作情形。

她也建議,原視可參考毛利台的運作模式,同時傾向讓原文會轉型為原住民族電視台基金會,如同公視的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使任務單純化,由基金會負責監督、管理電視台的經營與運作。至於原住民族事務補助就回歸到原民會,或由原民會另成立基金會負責。從另一個面向來看,這也是原視(隸屬於原文會)不同於其他世界原住民族傳播媒體的優勢。能以文化藝術的角度執行文化藝術傳播,更能強化並彰顯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性、獨有性。

 

未來成功運作與否面臨隱憂

各國原住民族電視台致力於實現「由原住民族人自主經營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理念,更跨越國界藩籬、語言文化差異及國情法規限制,促成WITBN的成立。然而,除了健全的組織架構、純熟的技術支援和人力資源配置之外,財務經費也成為WITBN未來能否繼續成功運作的一大關卡。

林福岳提到,過去的WITBC閉門會議中,都會推選下一屆的大會主辦國及主席,負責未來2年的營運,但今年各國會員台都因必須考慮政府預算、經費問題,破例並未討論下一屆的主辦國。

WITBN的另一大隱憂是會員的資格與定義問題。林福岳說,若以廣播、電視台為主,但目前的會員,夏威夷的2家獨立製作公司Oiwi TV、PIC,因服務原住民族,也可加入聯盟;若以原住民族為主,蘇格蘭的BBC ALBA、愛爾蘭的TG4、威爾斯的S4C服務對象卻是少數民族。此外,會員數也出現變化,像是創始會員的南非SABC已退出。因此,未來聯盟的組織架構可能會有所轉變。

洪貞玲指出,WITBN成立至今6年,算是很年輕的組織,會員權利義務仍有可能變動,今年亦將會員費提高到1萬美元,希望能有穩定經費來源,維持正常營運,但結果如何尚待觀察。

媒體報導
活動報導
關鍵字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