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之歌:林班歌・部落誌」專書
上一則 下一則
1
/
1
出版日期

2013/12

定價

NT$350

內容簡介

1950~70年代,政府實施山地管制,在伐木外銷爭取外匯的政策下,林務局將國有林地劃為八個林管處負責伐木及造林工作。在那時期,原住民族部落除了務農與狩獵,唯一賺取貨幣的機會就只有林班的勞動工作。於是,大量的部落族人成為林務局的林班工。林班的工作辛苦且漫長,唯一的娛樂只有唱歌,勞動的辛苦、想家的情感,自然的舒發在唱歌中。一首又一首的「林班歌」就這樣在各地林班產生,並隨著林班工的流動而在不同的林班產生交流。 1970~80年代,在重工抑農的政策下,農村解體,勞動力流入「加工出口區」。同一時期,部落的勞動力也開始向都市流動,投入重勞力市場(礦工、建築工、遠洋漁工等) ,於是,“林班歌”也隨著部落勞動力的流動進入都市。都市的疏離、社會的歧視,讓原住民族人渾身不自在,簡單素樸的部落林班歌逐漸有了自怨自艾、自我嘲諷的風格。1990年代至今,經濟起飛的時代結束,政府開放引進外勞,普遍失業的原住民勞動力又開始回流部落。浪子回巢,“林班歌”與傳統古調激盪出新時代的原住民歌謠。從林班、部落到都會,再回流部落,原住民林班歌只是載具,流動的是無數部落同胞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而情感流動的時代,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起起落落背景。林班歌的專書出版,涵蓋的不只是音樂的調查記錄,更是部落族人情感的記錄、台灣經濟歷史的記錄。林班歌的專書不是書寫戰亂流離的「大江大海」,而是苦中帶樂、笑中含淚的流浪故事。一個又一個的流浪故事,串成一部跨越數十年的「流浪之歌」。

目錄

序曲...“普羅旺斯”的林班歌 / 落魄人與巴拉冠 / 東浦之歌

第一章 上山砍草... 森林好 / 上山砍草 / 誰在那邊唱歌 / 唱國語 / 戀歌流傳

第二章 山地人只剩下身體和歌...牛背上的小孩 / 寬闊之地 / 我們都是一家人 / 落魄歌王與他的阿類們 / 天晚上的月亮 / 巴拉冠的火

第三章 歸來吧,沙烏米...布農的美麗與哀愁 / 一塊糖果,石頭上打碎也要分享 / 覺悟與守護 / 東浦之戀 / 我也是山地人 / 小米酒,我愛你 / 小綠葉蟬的未來

尾聲 流浪新世代...小New / 台東帥哥

後記 流浪到部落...不是觀光不了 / 不誠懇 / 音樂是船 / 做到了嗎

附錄一 流浪之歌音樂專輯

媒體報導
活動報導
關鍵字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