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本會新聞稿】2020Pulima藝術節「真正人─蹲站坐臥」是姿勢也是處境
【本會新聞稿】2020Pulima藝術節「真正人─蹲站坐臥」是姿勢也是處境
2020/10/31

2020Pulima藝術節「真正人─蹲站坐臥」是姿勢也是處境

 

第五屆Pulima藝術節策展人陳豪毅「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策展計畫,31日於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開展。這次共展出5位藝術家6件作品,作品內容包含雕塑、影像和裝置藝術。展覽以『蹲站坐臥』為主題,呈現原住民生命姿態的直觀,表現人在自然、人群之間行動軌跡的美感。所謂「真正的人」,當跳脫既有名詞與認同框架,「人」得以變化成更多樣的狀態,在更多不同的現代場域裡現身歷練。

 

本次Pulima藝術節的策展計畫中,陳豪毅邀請5位新銳藝術家,以當下的身體處境,藉由作品回應「蹲站坐臥」主題。Lafin Sawmah是臺東長濱長光部落的阿美族青年新銳藝術家,其雕塑作品《循路(Fawah)》,他以直覺劈造一艘阿美族的舟,將身體當作牽連族群過去與未來的一條航道,在造船的過程中,手持刀具以不同的姿態和船體對話;陳逸軒(Varanuvan Mavaliw),來自臺東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他的作品《一圓復始》帶觀者進入巨大圓圈裝置內部,當觀者進入並跟著圓圈繞行時,觀者將從圓圈中心,體驗平時祭儀中無法看到的角度,關注祭典中的美學展現。


2018年落腳太巴塱部落的翁嬿婷(Fali),記錄部落裡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技藝與記憶,展出的兩件影像作品《看見_與靈相遇_Paorong ni Marang》和《聽見_與靈相遇_Kating Hongay》,呈現太巴塱Sisakawihay(引靈人)在儀式中存在的靈魂;林安琪(Ciwas)是泰雅族藝術家,其作品《她可能來至__社?》將自身認同投射到泰雅族口傳故事「女人社」,交叉比對日據時期的歷史考究事件,再對照探討個人對身分的認同與尋根的期望;吳思嶔的錄像作品《Formosa indigenous technology with open fire recipe》本次作品為全新的系列製作,拍攝「原住民傳統技術」與「網路傳播原始技術」的綜合實驗,影片無任何解說文字,還原真實處境,試圖在影像的引導中開啟另一種觀看的可能。
2020Pulima藝術節「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策展計畫,10月31日至11月28日將於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及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展出藝術家作品,同一地點將舉辦「青年靈魂在循靈路上相遇──年青習巫者分享座談會」、「阿美竹編便當盒工作坊」、「靠近土地眼睛——部落孩子的社課」、「船祭(Palunan)+古拉報小聚」等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更多Pulima藝術節動訊息請搜尋Pulim Link。

 



展覽資訊
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
展期:2020年10月31日(六)~11月28日(六)
地點: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
開放時間:
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14:00~17:00 每週四~週日
臺東縣成功鎮文物館08:30-12:00;13:00-16:30(無休館)

 

2020 Pulima 藝術節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協辦單位: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
策展人:陳豪毅

 

新聞聯絡人:吳秀美 0937-944-302  sssmei@mail.ipcf.org.tw 

 

 


 

 

藝術家作品資訊
以下作品圖片為藝術家提供

 

Lafin Sawmah

《循路(Fawah)》,雕塑,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三把造船的斧頭,工具,成功鎮文物館
這不是回想,而是一種推想,想像南島民族在遷徙的過程中,如何乘風破浪來到台灣,阿美族獨木舟的技藝未曾傳承下來,藝術家以直覺的慾望去劈造一艘阿美族的舟,將身體當作牽連族群過去與未來的一條航道;一把斧頭、一把刀將乘載祖先的智慧與精神。獨木舟的最初是來自何方?當代又如何航向過去,他在造船的過程中,手持刀具以不同的姿態和船體對話。

 

陳逸軒 Varanuvan Mavaliw
  
《一圓復始》,攝影裝置,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靠近土地的眼睛》——部落孩子攝影課成果,於課程結束後展呈於成功鎮文物館
藝術家將攝影的圖面朝向圓圈裝置的內部,讓觀者必須進入並繞行圓圈,方得以觀看與祭儀文化有關的影像。在ilisin的過程中,逸軒以他者視角攝下動作,記錄時空色澤與不同的人物姿態;在儀式過程中有迎靈的舞蹈,也有整夜不斷移動的秩序;ilisin在不同的區域也有著不同的肢體展現,大眾所認知的手牽手的舞蹈,在港口部落中則是小拇指勾著小拇指一起跳舞,一起進到圓裡吧!

 

林安琪 Ciwas

《她可能來至__社?》,雙投影錄像,成功鎮文物館
身為酷兒(Queer)藝術家,她將自身認同投射到泰雅族口傳的故事「女人社」(女人僅坐在某顆石頭上吹風即可受孕);再跳轉到另一故事,日據時期日本人送給部分泰雅族人「黃銅鍋」。小說般的敘釋與歷史事件結合,再次交叉探討了藝術家在不同層面的身份認同與尋根的期望,在創作中試圖與自己 sbalay ,而在成為真正的「人」之前 ,要懂得 sbalay(和解 )自己的過去,而她先與自己 sbalay作為開始。

 

吳思嶔

《Formosa indigenous technology with open fire recipe》,單頻道錄像,成功鎮文物館
這是個初始的多集數影像計畫,主要拍攝「原住民傳統技術」與「網路傳播原始技術」的綜合實驗。透過與原民族人共同合作,從「採集」、「狩獵」、「煮食」來混合多樣來源的技術。藝術家的影像當中沒有任何解說性文字,純粹是一種攝取觀眾腦內因子的影像實驗,觀眾可作為技術學習者,或對其內容產生舒壓感,原民身體的動作,給予了當代文明社會繁雜爆炸的一種逃逸的愉悅。

 

翁嬿婷 Fali

《看見_與靈相遇_Paorong ni Marang》,單頻道紀錄片,成功鎮文物館、《聽見_與靈相遇_Kating Hongay》,聲音與裝置,三間屋創新實驗聚落

 靈魂、記憶與身影,在藝術家的紀錄片中,Fali不知不覺投身了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對於Osay阿嬤的祭儀記錄,或是在Marang成巫過程的攝錄,她自己的靈魂也拉扯了進去。動作本身不是重點,而是動作之中存在的靈魂樣式如何被呈現。不同的物件即使靜靜擺著,在不同的因緣際會中,都有著曾經的身影,塑膠椅 / 滿是刮痕的紅桌/ 檳榔,含入一口米酒,噗~是牽掛也是堅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