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記者
Robaw(潘芊瑀) 桃園復興

桃園地景藝術節 使用大量竹材做展品

桃園地景藝術節主要就是跟桃園復興區卡普部落合作,用了大量的竹子,做為展品材料,希望民眾重視環保議題。

學員們用力地削下竹葉,這是上午學員與卡普部落族人一同上山砍下來的竹子。今年桃園地景藝術節使用大量竹材做成展品,而其中參展單位-工藝中心竹工坊,為了響應9月18日世界竹子日,帶著學員走進部落,學習泰雅傳統技能與環保概念。族人表示,竹子原本就是泰雅族人日常生活中做成各項生活用品的材料,隨處可得,用盡之後也能被自然分解,是對土地友善的環保材質之一。

(講師 Sasng Yusun  Atayal
lemacohio
我們泰雅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以前老人家在工作的時候,就很常利用到竹材,要去山上要準備水,或是食物的時候,就會用到竹子當做容器。)

(學員 楊傳人
pacohivi ci co
因為我住的地方也有竹子,所以現在還在學習中,等一下還要再問問看這邊的原住民,對竹子比較了解的人雖然我們沒有,這麼好的桂竹可以用,我們瑞芳那邊的綠竹,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比較實用性的東西。)

除了生活用品,竹工坊也邀請地景藝術節的策展建築師,一同前往卡普部落,參考泰雅族人搭建竹屋的綠建築概念,希望藉由竹子工藝的體驗活動,啟發民眾,在未來思考環保建材時,能多加善用竹子當作建材。

(竹工坊活動負責人 林宛縈
lemahafo ta pestothom ʉ 
這次地景藝術節,其實以竹為很重點的材料,我們就想到回到竹的源頭,也就是部落裡面,這些部落人,他們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在用竹子在做任何的事情,包括我們現在做的食器,或者是他們的房屋。)

(建築師 陳鈺雯
lemoyai 'emoo
竹子從原住民早期就有,就地取材使用竹子蓋房子的經驗,利用這次的活動也可以搭配建築,讓大家又回頭去想竹建築的可能性。)

主辦單位表示,隨著民眾對環保議題愈來愈重視,環保材料也成為關注的焦點,而從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中,就可以找到許多就地取材且對土地友善的方法,希望未來能從原住民的傳統技能中,發展各項環保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