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民族系開辦"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課程",6號邀請原轉會土地小組副研究員陳巧筠,分享過去在高雄拉芙蘭部落田調經驗,提到布農氏族親屬關係,與農業經濟活動有緊密關聯,特別舉青梅產業為例。
(原轉會土地小組副研究員 Tjapi Mailapan (陳巧筠) 排灣族:
布農族人真的很喜歡,在很陡的地方種梅子,我每次上去的時候我都覺得,天啊 我上不去,然後他們就說,好啦 你就在下面打包就好了啦,所以 鋪網的工作,通常都是家裡的男性長輩來處理,而且為什麼是長輩,因為通常他們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比較對於這個地形的了解,他可以知道說他要怎麼鋪,梅子不會掉下去,可以用最小的力量,才收到最多的梅子)
從鋪網到竿打梅,或是篩選分裝,家中成員各司其職,就連採梅完工殺豬儀式,也有嚴謹分工規範。
(原轉會土地小組副研究員 Tjapi Mailapan (陳巧筠) 排灣族:
譬如說 那工人就會抱怨說,老闆都不給他休息 ,可是他在抱怨的時候 ,那個老闆可能是他的親戚,然後中間就會有一點小小的不愉快,那採收完了之後總之,他們就會做一個很特別的,叫做這個完工殺豬,男生他會帶著底下的一些 ,譬如說年輕人,然後去教他怎麼樣去分這個豬肉,包括你要怎麼殺,那個骨頭要怎麼切,然後肉要分多大多小,哪些可以 哪些要給老人家,哪些不能給老人家,這個都有他們的規範在裡面)
陳巧筠分享,對比緊湊的青梅採收工作,完工殺豬儀式同時也能修復親屬關係。現場布農族學生,對氏族關係產生的生活經驗特別有感。
(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專班學生 Umav Istanda (謝桂珠) 布農族:
我們去採收(梅子),那真的是我們有 ,其實那個時候我們是用氏族沒錯,而且我們在任何殺豬的儀式,其實都是以氏族為單位,老人家給我灌輸就是以家族為單位,到現在還是一樣,我說實話跟你們說,我到現在還沒有,你要我投票 ,我說實話 我還是聽家族的,我是家人帶著我去投票 ,是不能自己去投票 因為他怕我亂投)
(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專班學生 何瑞珍 泰雅族:
那聽了她的分享之後,我會覺得說如果以產業發展的話,可能還是需要不同的年齡層的人,還是要有一樣的向心力,因為以我們那邊的話 離都市太近了(她在烏來(工作)),對對對 ,那其實外面的一些,就業跟經濟的那個狀況,可能會比較吸引人家在外面就業)
透過交換生活經驗,讓來自不同族群學生,從各自族群文化角度,重新思考產業在當代部落的發展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