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傳統歌謠改編而成的洗手歌,不僅讓長者能夠活動筋骨,也能認識正確的洗手方式。
另外更透過自行製作的手冊,藉由內文中的圖像、排灣族語,讓長者了解如何做伸展與運動,能增加肌力,讓長者們快速認識衛教知識。
(瑪家鄉衛生所護理長 蕭惠美 排灣族:
上肢運動原來是這樣,所以這裡的翻譯我們是請族語老師,用比較形容的方式來形容,要動要運動,是哪方面的肢體,這樣子的方式確實讓老人家了解了 什麼叫運動。)
瑪家鄉衛生所團隊發現,長者在外就醫,醫療人員的話常聽得一頭霧水,讓衛生健康觀念難以落實生活中,因此成立"健康識能健康生活觀念轉譯工作小組",將中央政策或是衛教觀念等,轉譯成排灣族語,同時結合現代科技,將資料電子化,出門家訪或是來到部落文健站,只要拿出IPAD,就能透過影像、圖像、文字的轉化來傳達。
(瑪家鄉衛生所主任 江麗香 排灣族:
直接放影音放聲音或者是放影像,讓長者能夠了解我們在說什麼,那其實這是一個專業人員所開發出來的工具,那是不是在地的照服員外來的照服員,或是居家服務員或是其他專業人員,是不是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工具,讓長者能夠聽得懂他們到底在想要傳達些什麼事情。)
(瑪家文健站長者 veneng 排灣族:
我們只要看電視上的影像,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如何正確飲食。)
發展具在地特色的衛教工具,讓不具專業背景的志工、照服員或照顧者,能共同參與及互助,而當長者了解健康生活觀念後,也能協助衛教工作的宣導,甚至自發性地加入衛教工具開發。
(瑪家文健站計畫負責人 selep 排灣族:
今年我們自己拍了一個(影片),就是預防跌倒跟低血糖的處理,那完全用族語的方式,他們(長者)樂在其中很高興當演員。)
瑪家鄉衛生所不僅將所有的衛教資訊附註族語翻譯外,更運用科技媒體轉譯健康生活觀念,獲得今年度全國高齡友善城市創新獎,讓長者看診或認識衛教知識,都變得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