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山的人多,出事案件也跟著倍增,連帶空勤總隊直升機出勤架次與時數也增加,救難用的直升機,淪為計程車一樣被濫用,像是在花蓮縣,今年1到11月共有51件登山求助案件,比往年還要多,多數案件主因是登山者扭傷或不慎跌落,再來就是高山症與失溫。
(花蓮縣消防局副局長 吳兆遠:
山域救難案件,較107年大概成長率大概是30% ,也較108年來講,大概成長了80%(花蓮)山難的發生事故的熱點,大概都是以奇萊連峰,以及奇萊東峰,屏風山還有羊頭山,畢祿山 能高越嶺,以及八通關古道)
(記者 Siku 泰雅族:
開放山林政策上路之後,又碰上了武漢肺炎疫情,沒有辦法出國的情況之下,很多人就轉而在國內,進行戶外的活動,尤其是跑上山的人大增,不過在山上真的有很多危險的地形,像是原視每日新聞團隊帶您深入到,畢祿山的820林道,在我身旁這是一片大型的崩壁,如果要快速地通過它,通常要藉著拉繩緊靠著岩壁,才不會容易隨著碎石坡滑落山谷)
一旦在危險地形遇難需要救援,消防救人也像在搏命,山搜工作,目前消防員被定位當第一線,一般來說消防隊如果接到的是傷者報案電話,可以直接了解到當事人位置與傷勢,也比較能第一時間執行救援任務,但如果接到的是家人朋友後續才發現傷者沒有在預定時間下山報案的電話,搜救就會難上加難。
(花蓮縣消防局副局長 吳兆遠:
也不是每位同仁都有這個體力去執行,所以我們本身縣市,能夠執行山難(救援)的人力有限,無形中造成我們消防人力,真的是非常大的一個損耗)
(山谷登山會發起人 蔡日興:
其實就是要把搜救的能量,建立得更好,現在的狀況是變成說,遊憩的量變成兩倍或三倍,那但是我們整個搜救的能量,跟原本是一模一樣的,那這樣結果就是導致,消防弟兄每次到假日就停休,假設說像迷途這種,比如說找了七天十四天都還找不到,那這整個就一直停休,這麼長的時間,那實際上對消防弟兄來講,是很大勤務上的負荷)
況且消防員任務包山包海,損耗消防人力當天如果恰好碰上火災等緊急事件,救援品質下降,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國家尚未成立山域專責搜救隊前,尤其需要民間救難團隊幫忙,在花蓮,卓溪鄉的布農族人組成登山協會,穿梭在熟悉的山林裡,幫忙搜救,不過這些人他們時常自掏腰包買裝備,還要額外訓練,甚至出任務時必須馬上放下手邊工作,重裝上山跟時間賽跑救人。
(花蓮卓溪鄉登山協會成員 Sauli Tanapima (高新興) 布農族:
(過年)初五還是初六,我們去搜救,沒有人要去因為下大雨,天氣又不好,直升機又不能飛,然後(傷者)跌落了將近兩百公尺懸崖,差不多要六到七天,去三天(加)回來,因為你(現場)那邊還要幫忙,的確(消防隊)他們是很厲害,那個裝備什麼的,哇真的是沒話講,但是我們沒有(裝備)啊,我們也要我們很少用繩子,真的是看到人在受傷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那個祖傳的一些方式,現在我們最近也有在學)
花蓮卓溪鄉登山協會成員認為,他們的強項之一是背負能力,目前基本就是把傷者帶到吊掛點或步道,從近距離的一天之內背負,到來回近十天的長程背負都有,能做到的還很多,不過也需要更多政府單位給的信任感。
(花蓮卓溪鄉登山協會成員 Hundiv 布農族:
救人其實覺得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可是我覺得那個搜救的就那個過程,跟人員的那個調度跟配置,我覺得還要再檢討,我們就登山協會的,因為比較對那邊比較熟悉,應該是可以很放心的那個(交給協會調度)對,然後因為我覺得那個訓練,應該還要再更多,如果說再加輔助系統,其實應該會對我們來講,是可以駕輕就熟,而且是事半功倍)
山難發生時,涉及消防、國家公園、地方政府或林務局,因為沒有單一權責主管機關,往往看見公部門橫向聯繫,與民間救援團隊等,在指揮調度上呈現多頭馬車的救援狀況,面對開放山林後上山的人變多,需不需要成立國家級專責山域搜救單位,也需要政府正視並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