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記者
Nabu (孫俊憲) 高雄那瑪夏

農業電商實務工作坊 開拓原鄉產業通路

民眾購物除了到實體店面,現在消費者更喜歡,透過電商平臺進行網購。為了協助原鄉農產,打開銷售新通路,工業技術研究院,27號辦理農業電商實務工作坊,教導農民如何跟電商平臺洽談合作。

(參與民眾 周瑾泰 布農族:
多一個銷路方式多一個保障,只是這樣想,電商它的量不見得可以賣得很大,但是它至少會降低我們存貨的風險。)

(桃源區愛玉產銷班長 黃孝勇 排灣族:
(電商)對於它的客戶是有一定要求的,那我們品牌的形象其實是有提高的,那因為我們桃源區的愛玉籽產量比較多,參加越多的通路,當然對銷售的產量是越有幫助。)

不過有部分民眾,希望自創品牌,但講師表示,如果要經營電商平臺,網路上有許多簡易架設模型,每年成本大約3萬到10萬左右,但要擴大功能規模,可能就得請專業人員,成本就得增加到60到100萬左右,但不論哪種形式,都得找出品牌特色,才能從各大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知名農業電商平臺創辦人 金欣儀:
據我所知台灣的農業電商已經超過60個以上,而且是遠超過60個以上,所以我會建議大家,你先去看一下你現在要進這個產業,你想要成立農業電商,你跟著60幾間電商差異化在哪裡,你有沒有辦法做出跟他們的差異化。)

網購習慣普及化,民眾手指輕輕一按就能購物,也讓農產銷路不再只是透過盤商、市集,如果原鄉產業能成功跨足電商,勢必能大幅提升,產業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