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屏東禮納里部落的長榮百合國小,學生來自三地門鄉大社、瑪家鄉的瑪家村以及霧臺鄉的好茶部落,為了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學校定期邀請部落講師開設文化課程,這次部落講師帶著高年級學生,花了2天時間,一起製作原住民傳統乾糧芋頭乾。
經過一夜輪班監看火候,透過柴燒烘窯下,芋頭變成一顆顆芋頭乾,芋頭乾是排灣跟魯凱族傳統生活中的重要乾糧,製作過程繁複耗時,從採收、挑選、烘製、去皮等,烘製過程還要控制火候避免燒焦。
(長榮百合國小學生 veneng 排灣族:
mivatvatek a kanakan
很開心可是也很累,因為我們晚上10點到12點,第一組我們就先顧2個小時的火,就很想睡覺可是也感覺很好玩,因為可以認識芋頭(乾)製作的過程)
(長榮百合國小學生 giljigiljaw 排灣族:
mivatvatek a kanakan
很費工 烤了這一次然後還要翻,然後還要再烤一次)
學生們將烘烤過後的芋頭乾收集,放置在帶有竹刺的搖籃中,接著利用滾動力量,將芋頭乾的皮以及烤焦的部分去除。
(排灣族語教師 租港‧巴茲葛了‧咑里嗎繞 排灣族:
sinsi
如果是這樣(推) 什麼時候(用好),它(芋頭乾)滾都不滾了 對不對,芋頭不滾(動)的話就沒有辦法脫殼,所以那個動作一定要出來)
當芋頭乾篩成乾淨表面,再移到操場日曬乾燥,每個步驟都在部落講師陪伴下完成。
(部落講師 峨塞 排灣族:
sinsi
其實我們知道的也不是說,百分之百是已經學到了,那我們現在也是一邊學一邊教育他們,一邊去給現代後面這些小朋友做教學,這就是一個連貫傳承的一個動作)
一般芋頭採集下來,只能存放一個星期,經過烘乾後可以存放超過一年,不僅體積縮小便於攜帶、食用,同時利於保存。學校特別安排學生參與芋頭乾製作過程,認識祖先如何利用傳統技術,在未添加任何化工技術下,延長食物保存期限,也將美味保留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