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Siku 泰雅族:
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對於台北市的一位醫師來說,只要(平均)服務266位病人,而對於台東縣的一位醫師來說,卻是要服務(約)729名病人,對於病人來說可說是,同張卡不同命的現象)
有人走出家門沒幾步就看得到醫療院所,有的人則要花上一整天的車程奔波,才到得了大醫院,為了縮短城鄉醫療差距,政府在花東地區試辦遠距醫療相關計畫,就算是在基層醫療院所或原鄉衛生所,透過網路傳輸系統,就能即時跟外縣市醫院專科醫師會診,而今年,遠距醫療正式納入健保給付。
(衛福部長 陳時中:
幫助就是說,醫療資源可能相對比較不足的區域,能夠即時取得這樣的醫療,那以前我們開放了,但是健保沒有給付嘛,那能夠健保再加上給付,那我相信對於相關的原民鄉,或偏遠的地區,應該都很有幫助)
去年12月29號"健保遠距醫療給付計畫"已經公告,目前先適用於山地離島58個鄉鎮的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跟急診,相較於實體門診醫師每看一個病人可獲大概三百點健保給付,遠距醫療可以拿到五百點或每診次五千點,急診則要看檢傷分類而定。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 張作貞:
發現這個病人有一些緊急的狀況的話,也可以馬上由在地端的醫師進行轉介,縮短偏鄉的民眾就醫的困難度,也可以讓他能夠獲得有品質的,一些專科門診服務,專科門診的遠距的話,那可以用每人次申請五百點,或者是每診次五千點,由醫療院所來決定是,他想要採用哪一個模式)
拿著數位五官鏡檢查,衛福部台東成功分院的病患,透過網路系統傳輸,跟遠在2百多公里遠的高雄長庚醫院專科醫師會診,衛福部花蓮醫院豐濱原住民分院同樣也加入試辦計畫,縮短交通時間跟交通費,連帶提升族人的就醫意願。
(八嗡嗡部落居民 陳振明 阿美族:
這對我們成功鎮民非常好,我們不會苦了,不用都跑到台東市就醫,在成功分院就可以看診,有這個所謂的網路,直接跟專科醫生面對面問病況)
(衛福部花蓮醫院管理中心主任 陳淑蘭:
透過一個鏡頭,他們(族人)可能一開始是不能接受,可是後來他們發覺,其實他們因為影像非常清楚,對方的長庚醫生也可以直接跟他,一個對談說他目前的狀況,他們也覺得得到很好的一個成效,然後經過一些就是給藥治療之後,他們就是可能症狀也改善了,是有增加一位人力個管師,也會持續關懷族人他就醫之後的,後續一個反應,那也希望他 如果需要再定期回診,我們也會提醒)
不過原醫會也提醒,原本偏鄉醫療人力就短缺,同一個醫療行為在遠距醫療,如果還沒有搭配上人工智慧,耗費的人力將是在地端跟遠距端,雙邊兩倍的人力,另外也要注意,遠距醫療蒐集到的大數據資料,會不會有原住民族人體研究的倫理問題。
(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理事長 林德文 泰雅族:
這其實一點都不省人力的,遠距醫療沒有大家想像那麼簡單,單對人的照顧來說,誰幫你解讀 誰來提醒你,這個才是重點,對不然蒐集那麼多資料,沒有解讀,它就是個資料而已)
隨著5G時代來臨,遠距醫療模式就像把專科醫師送到偏鄉看診,衛福部今年先編列一億元經費,未來若成效良好,可能還會再開放其他科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