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7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puljaljuyan (李耀維) 台北市

維護台灣各族群主體性 金曲獎項改名稱

聆聽各族群流行音樂,除了反映時代面貌,也能從音符中,拆解出不同族群的共同記憶。像是這首耳熟能詳的旋律,就是描繪民國六、七零年代,台灣原住民族因著工作型態轉變,紛紛從部落流轉到林班,以隨口哼唱、即興編寫方式,留下一首首"林班歌曲",也成了台灣原住民族音樂文化史上,獨特的現象。

(排灣族音樂傳唱者 林廣財 排灣族:
其實林班歌有很多的地方就是,搞不好是 這首歌是布農族的,是魯凱族的 是排灣族的,我們的語言雖然不一樣,但是有一個東西相像 就是音樂)

為了記錄下台灣75年來的流行音樂史,文化部透過深度訪談112位音樂從業人員,還原各時期重要音樂創作與當時社會環境,並在16號推出"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

(計畫主持人 熊儒賢:
今天這個紀錄片,我們就從歌聽到了故事,從故事聽到了歷史,包含了台灣的政治,台灣的經濟,台灣的民生,以及台灣的最重要的,我們自己的文化)

文化部長李永得也宣布,為了維護各族群在台灣島上的主體性,將從國內流行音樂指標、金曲獎做起,把"國語"獎項名稱,全數正名為"華語",另外包括各族書面語言,目前初步規劃,將冠名"台灣"。

(文化部長 李永得:
我們以後的語言的正式名稱,國語不再叫做國語,因為我們全部的,地方語言就叫作國語,書面語言 以後正式的名稱叫作,台灣台語 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語 台灣華語)

而這部閩、客、原流行音樂發展史影音紀錄,完整40集內容,預計3月將在文化部影音平臺正式上線,期盼帶領民眾一同回味屬於台灣的"時代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