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記者
綜合報導

禮納里駐村藝術計畫 連結魯凱文化脈絡

屏東禮納里永久屋社區有一個1n1原創空間,去年底這裡的駐村藝術計畫邁入第二屆,以連結線為主題,用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呈現出族人和原鄉生活文化的連結。策展人伊誕認為,10年前八八風災重創山區部落,族人被迫遷移到皮地永久屋居住,苦於求生之際,文化卻似乎被擱置了,於是他發起藝術創作,試圖從藝術中找回文化。讓更多人能循著藝術創作來了解文化的脈絡。

走進明亮的空間,牆上偌大的壁畫立刻引人注目,仔細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張地圖,而上頭滿滿的拓印圖案,都是部落常見景色。這裡是屏東縣禮納里永久屋社區1n1原創空間所舉辦的斜坡上的藝術村駐村創作計畫,以藝術表達族人過去和現在的連結。

(藝術家 王秀茹
tarazeazega
這個是一幅關於舊瑪家原鄉的地圖,那這幅地圖其實它記錄了瑪家vuvu們,以前對記憶當中,以前對原鄉的一個生活的一個美好回憶,那在這個地圖裡面,還有比如說版頁的地方,全部都是vuvu他們,去手繪版印,印出來,然後我再藉由他們的口述,曾經對那個部落的一些記憶,回憶想像,我把這個部落的地圖給做出來。)

10年前八八風災造成瑪家、大社、好茶部落受到重創,有些人家園澈底消失,有些則是道路沖毀,被列為危險區域,無法繼續居住,族人被迫離開自己家鄉,移住禮納里永久屋社區,然而儘管家園道路被毀,族人仍清楚記得部落樣貌,將它們呈現在畫中。

(藝術家 王秀茹
tarazeazega
那比如說有一個vuvu,他的作品裡面畫的是他的家, 他跟他太太還有這些倒塌的樹,那這個場景其實就在那邊有一幅作品,那我就把它擷取出來,因為他有說那個是88風災,他對於部落土石流的概念跟印象,所以呢,我就把它給,因為我們到山上去看瑪家整個部落狀態,然後我們就真的,把它放在山的角落,代表它當時,土石流的狀態 。

你就可以看到vuvu們,他們對原鄉的一個記憶、回憶,跟他們生活狀態,其實都在這個,這幅作品裡面,其實也是一種記錄。)

今年創作計畫以連結線做為主題,期望透過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連結舊原鄉和新聚落的空間,以及連結傳統根源和現代生活。

策展人 伊誕‧巴瓦瓦隆是大社部落族人,八八風災之後,不得不在永久屋重新開始生活,然而當下面臨重新建設,以及生活型態的重大轉變,伊誕發覺,傳統文化如同被切斷,無法從山上部落,跟著族人延續下來,於是他發起創作,試圖從藝術中找回文化脈絡。

(部落藝術家 伊誕‧巴瓦瓦隆  Paiwan
tarapapacase cekele
八八風災以後,在這塊臺地,叫禮納里這個臺地,就是設了幾個重建的部落家屋,那有了部落家屋,當然也有人會想說,放一個有點像產業發展的基地,所以我們的藝術家空間,其實就是當時,所構思的感產業發展中心,那所謂產業發展包括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創藝術產業 ,所以一開始,文創藝術產業被設定在基地這邊,那這個文創藝術空間,我們後來給他取名叫1n1原創空間,所謂1n1其實就是禮納禮縮寫,Lnl的縮寫,那在這個基地,我們也希望聚集,在這個臺地,禮納禮所有藝術家或文創工作者,一起創作的空間。)

(部落藝術家 伊誕‧巴瓦瓦隆 排灣族:
tarapapacase cekele
當然在這個創作基地,我們也希望讓它變成,是一個藝術造村的概念,想要透一個過藝術的計畫,或者是一個藝術創過程,讓這個聚落或者是這個區域,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藝術的探索地 ,所以這2年,我們也開始國際藝術家進駐計畫,叫斜坡上的藝術村,這個概念把它拉到原創空間這裡,去年我們就是用腳印當做主題,今年我們用連結線當做主題,排灣語是dikap,這個連結線來當做主題,來讓藝術家一起來創作,透過他們的創作來呈現傳統跟現代的連結,或者是原民跟世界的連結,或者是說部落人跟部落人 ,可能是不同文化不同主體,可是我們也需要在我們新生活裡面不斷連結,找出我們生活的能量,所以這個藝術創作,變成是在這個基地的時候,它可能就是一個慢慢累積成,所謂藝術廊道或藝術聚落的概念,希望可以在國內,可以形成藝術聚落的向心力在這裡。)

生命故事不只在畫作中,在館區外頭,藉由手機APP將部落故事以影像及聲音呈現,也為訪客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藝術家 陳政道
tarapapacase
基本上這是一個擴增時境的創作,把在這邊駐地1個月的研究,然後把它轉化成為在AR的App裡面,然後透過這種虛實整合,希望串聯部落的人,他們以前的故事還有現在的生活以及未來。我們在這邊先畫了一個,很大的部落地圖,然後有紅點就是有AR可以效果的地方,其中有3個是入口意象,所以說就是在這3個點,然後是部落的,它有一個大的碑,然後石頭上面有寫部落的名字,人家只要拿這App,就是安裝好App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去掃描,就可以看到有AR的動畫出來,那個動畫內容,都是我在這個月期間,可能在部落走訪散步的時候,去蒐集一些視覺的符號。)

(藝術家 陳政道:
tarapapacase
它會一直往上飄,然後它這個概念是因為這些往上飄的符號,它基本上是飛往他們的原鄉,然後就是往他們,以前舊部落的方向飛,所以那個設定的那個方位,就是是往他們的舊部落的方向,那看到這些符號,事實上都是在他們的社區建築物上,採集到的一些圖片。)

(藝術家 陳政道:
tarapapacase
我希望透過這樣子的展成跟作品的互動方式, 然後讓大家可以更了解部落,這邊的禮納里3個部落的一些,就是引發大家好奇心。)

(藝術家 陳政道
tarapapacase
我覺得我在了解他們,是因為風災天氣的因素 ,不可抗拒,所以他們就搬遷,那我覺得這彷彿也是,台灣很多原住民部落的一些,也有類似狀況,就是因為環境,那我覺得這些,算是都是就是很重要的歷史的教訓跟意義,那我會覺得說,當然這次也有駐村其他藝術家,也是在討論類似的東西,我覺得主要是,可以讓來看的人了解這件事,也讓部落的新生代, 然後去了解,也算是透過,對我來說,因為我是AR,就可能比較有一點互動,那透過這種東西,也許可以讓一些人,覺得很好奇,然後也許可以讓他們,會想認識更多部落的過去的歷史。)

藝術連結更延伸到國際,來自美國的Bryan以塗鴉元素,詮釋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

(畫家 Bryan Fisher
tarazeazega
這個意思是Kagatean,就是真正山的意思,因為這個項目叫聖山Holy Mountain,在這裡我看到很多教會,所以我覺得每次我去一個新的國家,我就喜歡,混文化在一起。

我想,你無時無刻,帶著你的文化和經驗,所以每一次,你前往一個新的地方,你會帶出屬於你自己的影響力,我認為,我人生最棒的地方,也就是文化產業,其實都是文化融合的產物,從來就不是任何單一文化,無論是美國音樂 歐洲音樂,當然還有日本的文化、功夫、電影,我認為,如果沒有文化融合,這些媒體形式,這些藝術型態將不復存在,所以在藝術的創作,對我來說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融合。)

而宏都拉斯的學生Larrisa則是以照片的方式,為族人留下影像,因為不論是在部落祭典還是永久屋生活,都是族人們努力生活過的重要回憶

(攝影師 Larrisa Soto
tarasaiasingi
我試著捕捉那些影像,但我並非想要說故事,因為那不是由我去敘述的,但我想要他們看見故事,他們看到照片就浮現記憶。

讓他們感覺像是回家一樣,他們從不吝嗇與我分享故事,所以我捕捉他們的日常生活,當我記錄這些影像,我同時也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

(藝術家 伊誕‧巴瓦瓦隆  Paiwan
tarapapacase
其實藝術創作本身對自己來講,其實它是一個,是牽動的,確實是靠著靈感變化來發展出來,所以它的媒材或者它的形式,可能的變化性,可能會很快速,也會變化很大,那像可能是平面,可能是影像,可能敘述,也可能是立體的裝置,會隨著不同的空間靈感來發展出來,擴展我們敘述的能量,擴展我們的就是自我敘述的,這個藝術的能量,我們怎麼樣去論述我們的作品,怎麼樣去論述我們的脈絡,藝術脈絡讓它變成是一個,這個斜坡哲學或斜坡藝術,一個很重要的脈絡體系,這個也是我們要建構的,因為我們能夠敘述我們的藝術史,或是我們的藝術的系統的話,我們就會建構它的脈絡,如果把它脈絡化的話,它就會變成是我們的一個知識系統,文化藝術的知識系統,這個知識系統,它就會變成一個教科書, 怎麼樣在小朋友 或是青少年,或是大專生,來尋找他的脈絡跟系統,變成我們自己,在這個系統裡面,互相學習跟教導,這個也是我們,除了自己在創作這些物件之外,另外一個更深的方向 。)

從藝術的連結線跨越空間從舊部落到新社區,從傳統根源連接到現代科技,也連起了不同文化信仰甚至是不同國籍的人們。不同的媒材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這些藝術能量的累積不只成就一件件作品的展出,更讓部落族人對於家鄉土地的想念跟期盼得到解放,也使更多人可以看見禮納里族人們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