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花蓮吉安鄉南華部落的太魯閣族青年Lako(音同:拉古),多年前本來在桃園龜山區,以路邊攤方式經營手作飯糰。然而為了陪伴罹癌的父親,老闆Lako決定舉家返鄉創業,一切從零開始,這段過程中,他們如何面對新生活挑戰,並同時兼顧家庭與生意呢?帶您一起認識他們的故事。
清晨4點,天色還沒明亮,Lako夫妻倆在備料完成後,立即開始製作客人預訂的飯糰。
熟練地將蒸好的紫米裝進鍋子,保持新鮮度,Lako提到,為了讓飯糰充滿嚼勁並且粒粒分明,在煮米的過程無論蒸煮時間、濕度,每個環節都要精確到位,也因為所有步驟都嚴格把關,逐漸培養許多老客戶。
(花蓮市居民 曾先生:
niyazu'ay 曾先生
我覺得他的飯糰,吃起來不會很膩,口感層次都非常不錯,早上吃了這些早餐之後會,覺得活力滿滿的)
(花蓮市居民 O'ol (許月如) 阿美族:
niyazu'ay O'ol (許月如) Amis
除了連續假日之外,我天天都會報到,我是吃紫米的,紫米的跟一般的飯糰又不一樣,因為它的米粒是一顆一顆的,吃起來是有點Q彈的,一般外面的話就是像,平常吃的都會有點軟軟的感覺,我沒有買的話,我女兒還會跟我講說,媽媽今天為什麼沒有買飯糰這個真的很好吃)
客戶來店報號後迅速取餐,趕去上班,節省許多時間。但也有客人想要現場點餐,老闆也遞上名片細心說明餐點預訂制。
除了推出餐點預訂制,老闆也提供免費自製紅茶,但不提供杯子。店家表示,因為帶著孩子做生意,考量人手問題也為了兼顧出餐品質與環保概念 ,才會推出餐點預訂跟茶杯自備的方案,客人也逐漸習慣店家的操作模式。
(花蓮市居民 Lo'oh Sao (陳勇光) 阿美族:
niyazu'ay Lo'oh Sao (陳勇光) Amis
老闆有這樣的創舉,我覺得很不錯,剛好可以呼應到學校(環保教育),只是提早前一天按個臉書,或者手機上按一按,其實第二天拿了就走,對我們來講是相當便利)
(在地居民 曾先生:
niyazu'ay 曾先生
剛開始一定會不習慣,因為平常的早餐就是來點餐就有,其實都滿方便,因為有些上班族,如果早點叫的話,來了就可以直接,拿了就直接走,不用等,還不錯)
夫妻倆合力把1歲的兒子裝上背帶,繼續生意,不影響供餐。老闆Lako表示,之前在桃園龜山擺攤賣飯糰,為了陪伴罹癌的父親才毅然決然返鄉創業。除了實體行銷,因應時代變遷,夫妻倆平時也努力經營社群網站跟客人互動,記錄隔天的取餐訂單時間,歷經考驗,已經累積不少客源。
(手作飯糰老闆娘 陳湘沂 阿美族:
tawki 陳湘沂 Amis
基本上我們從前一天,就會有前置作業的部分,例如說冰紅茶,要前一天就要先煮起來,不可能早上一大早才煮,那個沒有辦法冷,還有像是滷蛋這種東西,需要入味的,也是前一天就必須要先處理它,包括還有菜脯,或是一些像油條,我們前一天也是都要(先檢查),因為我要檢查,看它是不是有沒有問題,我隔天才能夠安心交給客人,基本上是(在店裡)待了大概12個小時)
(手作飯糰負責人 Lako‧Lituk (余彥慶) 太魯閣族:
tawki Lako‧Lituk (余彥慶) Truku
因為我沒有上過或者去學過,行銷的教學或課程,那我要抓一個定位是說,我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吸引到我的客人來吃我的飯糰,只有一個可以講就是新鮮 用心,然後不用隔夜的食材,這3點就夠了)
此外,Lako提到1年前返鄉創業時,把近30萬積蓄用到只剩下2萬元,生活非常艱困。藉由多元經營模式,目前可以兼顧家庭跟生意,還能陪伴罹癌父親,雖然忙碌但很充實,未來希望持續製作飯糰,把健康溫馨的料理帶給每一位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