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著親手製作的小漁船,熟練地用腳控制行駛方向,雙手也不閒著,拋出拖釣魚線,達咖安在最熟悉的海域來回穿梭。
(蘭嶼居民 Si Tagaan(達咖安) 雅美(達悟)族:
這一帶都游過,大部分的都是梭魚,就是漁人墳墓底下(海域),還有蘭恩外礁牛港,梭魚不會弄掛勾,只有牛港(你都知道這邊的地形)對啊這邊都是珊瑚礁岩,外邊都是沙子)
專注的神情,用食指感覺魚餌的訊息,海洋萬變的氣象,達咖安黝黑的皮膚可以感受天氣的變化,他對周遭的生態環境動態更是瞭若指掌,但其實,達咖安接受的正規教育,只停留在國中階段。
(蘭嶼居民 Si Tagaan(達咖安) 雅美(達悟)族:
本來有,我本來是(取得)畢業證書(蘭嶼國中),就去讀職訓中心,老師跟我打賭說,你去讀職業中心保證給你,結果我就去讀,讀完之後我拿的是結業證書,差一點去揍我的那個女老師,後來被我爸爸攔,後來女老師說不是他,是你叔叔施努來(夏曼 藍波安),不要給你,因為我叔叔那時候是,當國中代課老師,他只有給我結業證書,叫我重讀,我才不要讀)
達咖安在初中時期,不習慣正規的教育制度,便利用在地傳統文化知識環境,跟長輩學習海洋智慧,短暫地在台灣謀生後便回到熟悉的蘭嶼生活,持續著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的漁類獵捕生活。
(Tagaan父親 董野產 雅美(達悟)族:
網魚是有啦還有抓章魚,傳授在哪個海域抓,還有浮釣,釣不到魚就潛水去抓,抓了很多螃蟹(那是我國小一二年級))
(蘭嶼居民 Si Tagaan(達咖安) 雅美(達悟)族:
(達咖安你覺得學校教育對你有用嗎)交朋友有用,其他都沒有用)
(蘭嶼高中老師 曾如:
我覺得這個就是概念的不一樣,但是它(教育)就是一個在你讓你的生活,或者是一個智慧延伸的一個方式,所以我覺得用傳統方式很好,像耆老會跟我們說,你看我都沒有去台灣什麼都不會,但是我會跟他說,還好你沒有去台灣,所以蘭嶼的你會啊,現在我們才會帶孩子回來,你可以告訴他說,這也是一個學習方式,我們在的孩子也在學現在的知識,他如果說有這個可以當基礎的話,他也有這樣的知識的話,他才會知道說這個也是對,我覺得它(教育)才是多元)
犀利的刀法,將魚獲一一切開,並曬掛在庭院前,同時也邀親朋好友分享佳餚,在蘭嶼傳統社會中,透過相聚的場合敘述獵捕魚類過程,在任何地方都是海洋經驗傳授知識的教育學習場域。
(蘭嶼居民 Si Tagaan(達咖安) 雅美(達悟)族:
這樣才看得出來,一個人是怎樣,是小氣還是不小氣,因為你冰在家裡沒有用啊,冰來冰去也會壞,倒不如大家一起吃)
不管刮風或寒冷的天氣,達咖安持著部落海洋知識,持續地在部落經營他的故事,他沒有校長也沒有老師,但是他努力地在這開放海洋教室,經由身體實踐累積智慧,雖然沒有國中畢業證書,但他早已從真實生活技能中,拿到海洋學校的那張畢業證書,而庭院前所曬掛的魚頭骨,就是最佳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