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記者
印尼 蘇門答臘 / 吳品儒/花嘉忻 編譯

棕櫚油用途廣泛 商業利益背後的犧牲品

瘦小的孩童撿起散落的果仁放進採集桶裡,在棕櫚油生產第一大國印尼經常可以見到童工穿梭在種植場裡,他們從小就被迫在危險的環境中工作直到長大成人,不但從此失去就學機會,還要面對各種致命威脅。

(未成年工人 Ima
收集散落果仁的時候,我被蠍子螫了,我問媽媽,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去上學,媽媽說,不會再回去了,工作就好,很難過,很絕望。)

要提煉棕櫚油,首先要採集油粽果,成熟的完整果串一顆重達20公斤以上,即使以成年人來說都非常吃力。童工在種植場除了要付出勞力,還要面對森林裡的有毒動植物的威脅,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就斷送在棕櫚園中。

(未成年工人 Ima
現在我只想著工作,收集果仁。)

棕櫚油產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食品、保養品、清潔用品都缺少不了棕櫚油,不過消費者很難辨識出剝削勞工的產品。儘管從2004年起馬來西亞棕櫚油協會和知名品牌成立永續發展組織,推出RSPO認證,不過這只代表棕櫚油產地符合生物多樣性,不保證沒有發生其他傷害。

(雨林行動網組織成員 Robin Averbeck
這不代表產品中的棕櫚油,沒有剝削童工或其他不法行為。)

印尼政府表示已經注意到相關產業中的童工問題,不過卻沒有提出解決方案和配套措施。消費者除了購買具有認證的產品以外,也可以尋找棕櫚油以外的替代產品,盡量從自己開始提升消費意識,符合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