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國小以布農族板曆為主題設計課程,也利用板曆結合鄒族的文化元素,讓學生彼此學習不同族群文化。
(文史工作者 洪文和 Bunun
leyahioa ta hosa
有了生命之後我們就跟月亮太陽,也交集了很多的神話或是生命的意涵,而產生很多不一樣的故事。)
課堂上講解布農族板曆典故,對布農族人來說,板曆記載著過去族人種植小米的時辰,並以符號來標示,而在久美國小民族教育的課程中,也以布農族板曆做為教學主題,讓珍貴的板曆文化,落實在教育場域中。
(久美國小學生 Abus Bunun
o'oko no tmops ʉ
有板曆才可以知道小米它的成長過程,或是在種小米或是有些祭典的時候,類似像現在的日曆一樣。)
(文史工作者 洪文和 Bunun
leyahioa ta hosa
大部分的儀式大部分的一些人跟天人跟地之間那種交集跟思維,跟傳統思維是聯合在一起的,它不是只有在一個外在種小米的部分,包括很多的禁忌,包括很多的重要的過程,也都記錄在這個地方。)
不過仔細一瞧,板曆的外圈也有鄒族Kuba的圖形,因為久美是鄒族與布農族混居的部落,而久美國小是國內少數以兩個族群文化同步教學的學校,希望利用板曆凸顯學校特色,也展現課程多元性。
(久美國小校長 田春梅 Bunun
koo'co ta luhtu
我們就把它圍成一個圈,就變成12個月分,也剛好對應到12個點鐘,然後再去把我們的課程放進去,變成一個我們久美國小特有的鄒跟布農的課程板曆。)
透過板曆標示課程,並在對應的祭典中,延伸、擴充文化教育,讓學生不僅只參與儀式,也教育祭典中的核心思想,讓傳統文化精隨能從小扎根在孩子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