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記者
Husung Nahaisulan(曾世偉)/ uliu(郭亞文) 台北市

響應言論自由日 "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登場

1950到1960年代,一部電影要製作完成到上映,必須通過電檢處等單位,對劇本審查、電影審查及臨場查驗三關。為了帶領民眾,重新回憶那段電影創作特殊歷史,國家人權博物館在4月7號言論自由日,舉辦剪出來的電影史策展,聚焦威權統治下的電影審查歷史,從價值理念層次,反思打壓電影創作的自由。

(文化部長 李永得:
透過這樣子的一個展示,讓我們的年輕一代,我們的社會了解到,今天台灣的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很多人的努力,很多人的犧牲)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 鄭竹梅:
其實也不過沒多久之前,看看過去我們曾經,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走到今天,能夠有這樣子言論自由的空間,希望大家一起去親近,那一段歷史)

當時政府透過篩選、灌輸,進行言論箝制跟審查。因此,許多具社會理想性、藝術原創性的創作者,受到壓迫。直到2015年,新版電影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電影審查正式宣告廢除,自由才不被設限跟束縛,過去曾擔任審查的機關,也參與這次展覽。

(策展人 蘇致亨:
這其實代表了過去的審查機關,在民主化轉型以後,已經改變了他的任務跟定位,甚至願意主動去反省,這個機關前身曾經有過的,這些不正義的歷史,我想這在組織文化上,非常重要的進步)

這次策展,以反省電影審查制度為主軸,擴大對言論不自由的認識跟想像,從電影檢查法令的視角,回顧電影審查歷程,透過上百捲電影片檢查申請書,了解政治如何伸手進入電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