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
記者
綜合報導 台北市

太魯閣號重大意外 再掀台鐵改革聲浪

百年老店"台鐵",長期以來缺乏效率、導致虧損,該怎麼進行體制改革,多年來一直被討論,而最直接方式,就是民營化、公司化。但談了許久,台鐵改革依舊原地踏步,歸納原因,除了來自基層壓力,主要還是多年來累積財務黑洞,根據統計,台鐵從67年首度出現虧損後,幾乎年年虧損,累計到109年,虧損金額達1,241.18億,負債金額更創新高,來到4,079億。學者認為,台鐵一定要改革,民營化方向可借鏡高鐵模式。

(陽明交大運輸與物流管理系副教授 黃台生:
我覺得高鐵、高捷目前相當程度公有民營,我政府給你補貼都OK,就是後面要有明確的一些績效指標。)

台鐵改革刻不容緩,外界提出可借鏡日本,將國鐵分割民營化方式,但恐面臨票價高漲,及內部管理員工反彈問題,至於台灣高鐵BOT模式,則是國有民營模式,高鐵在原始股東減資,公股增資超過6成後,開始轉虧為盈。不過,有學者建議,台北捷運的"車路分離"經營模式更中庸、比較可行。 但台鐵資產非常龐雜,尤其是"土地",恐怕得面臨分割,該怎麼分割、如何估算,挑戰相當大。

(電訪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 張勝雄:
所有的資產裡面,一定勢必要拆分,因為它要把這個負債,要把它拿出來,然後讓一個新的公司去經營,它這樣它就沒有藉口。)

學者認為,台鐵要改革,就要減輕資產,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資產、管理分開營運,殘弱的體質才會改變,不過陣痛期,恐怕要花上五到十年,會是很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