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記者
Siku (林瑋茜) / Iku Lo'oh (張治平) 台北市

"傳統獵具"不受野保法限制 掀動保團體反彈

日前立法院初審通過野保法第19條修正草案,把俗稱山豬吊的鋼製吊索,納入禁止使用,但如果是原住民族用的傳統獵具,則不在此限,條文進入二、三讀程序之前,九大動保團體跳出來抗議,認為既然規範禁止使用山豬吊,就該全民一體適用,不應有任何特權開放。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主任 陳庭毓:
難道說只要是傳統,只要說他是傳統的獵具,不論說他是否人道,不論他是否符合動物福利,都能夠使用嗎,這個是我們想要去問的一個問題,林務局長他們可能會認為說,原本條文就已經這樣寫了,我們當然也知道,可是我們就會去想要更進一步去問,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我們的野保法裡面去,特別把原住民族的地位獨立出來。)

原青陣則表示,針對納入鋼製吊索管制,不管這次有沒有加入原住民族傳統獵具除外的條文,現行的野保法第21之1條,在文化規範前提之下,早就排除了原住民族對第19條限制的適用,強調這次修法並沒有放寬規定,希望不要再用汙名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方式,來討論問題,因為許多實證研究證明,保障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是動物保育和環境永續的解方之一。

(聲音來源: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 Savungaz Valincinan 布農族:
在21-1條他也是限制在文化範疇下,並不是說我今天有原住民的身分,我就可以任意地放置陷阱,或使用山豬吊等等的 ,就是他還是要回到文化的規範當中,我覺得應該要停止這種用汙名化跟,有點恐嚇公眾的方式,一直在阻擋就是這個社會的進步,跟原住民族權利的法制化。)

為了找出調和辦法,過去曾討論過陷阱實名制,或是開發精準式陷阱,避免捕獵到非目標的物種。而林務局在和農委會研議後,已和動保團體約定13號將進行溝通座談會,屆時全程會以直播方式,對外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