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記者
周幸儀/陳民紋/王志明

國寶阿嬤指揮 百年地機交響樂章

帶大家看看噶瑪蘭族有許多傳統手藝,大量應用植物纖維在生活用品上,而這些自然素材的使用,跟以前的生活經驗有關,來自她們對生活的觀察與感觸,進而發展出獨特的香蕉絲織品。藝術家陳淑燕與杜瓦克在秋季舉辦一場噶瑪蘭族特有香蕉絲編織體驗課程,特別邀請3位織女阿嬤,其中兩位國寶級102歲與88歲阿嬤現場示範。看看他們如何用生活中無數個片段記憶傳承文化。

喜歡大自然及原住民手作工藝的年輕一代,來一場噶瑪蘭族特有的香蕉絲編織體驗課程,感受一下這裡編織的喜悅,一定會讓你們對香蕉絲工藝有更深的體會。

(藝術家 tuwak tuyaw 噶瑪蘭族:
isucya
Api(102歲)阿嬤問我,還有人想學織布嗎,可以邀請我教她們,這麼對我說,我和淑燕滿驚訝,哎呀!秋天的風透著涼意,不是取材的季節,有點擔心阿嬤的身體狀況,但又不得不做,所以這次的課程,特別安排阿嬤教學,這或許是阿嬤,想傳授珍貴的香蕉絲織布,阿嬤年紀漸長,已經102歲高齡和88、76歲阿嬤,被她們所感動,如果一直致力於香蕉絲織布工藝,我也就不會如此擔憂,也許長輩有所期待,無私的想傳授這一傳統工藝,很幸運她們都來了,親自指導學員,因此辦了這個課程。)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這次主要來的人,很大一部分是衝著阿嬤來的,我們讓大家知道,這次我們的課程難得有,至少這兩位是耆老級的國寶,都很擅長編織工藝,會為大家做示範教學,也讓大家知道,她們這樣來參加是多難得,很多時候我覺得,能夠看到國寶級的阿嬤,是一個很榮幸的一個機會。)


現場參與學員相當踴躍,擺放的香蕉絲成品,也吸引她們的目光欣賞。除此之外體驗香蕉絲編織的過程,老師很熱心的與大家交談分享對香蕉絲的感受,還有3位精通香蕉絲編織的Bai(阿嬤),對於這一次的香蕉絲教學示範,她們感到非常開心。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
這三天 我們大概會是這樣 ,今天早上我們待會兒,會開始了解這個過程,讓大家知道怎麼去整經 ,怎麼去織布 阿嬤會來示範 ,可能有機會讓你們練習,整經的感覺也可以,真正的自然素材,是有它的很多可能的 ,被我們看見的時候,它其實就是一個很漂亮的纖維 ,然後這個纖維它有片狀 ,有絲狀 有什麼 也有顏色變化 ,然後可不可以,被我們創作成另外的東西。)


希望透過學習課程了解噶瑪蘭族編織工藝,讓學員了解植物纖維它的特殊性,並感受它細膩精緻而柔軟的材質。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它受環境影響很大,比如說陽光還有風,它就會產生一個抗體,所以它的顏色會比較強烈,那表示纖維會比較粗,它的纖維比較粗,愈裡面愈嫩,所以這個纖維,非常的嫩非常漂亮,但是妳不會刮它很容易斷,但是會刮的人它會非常漂亮,現在我們一起研究,圍成一個圓桌的狀態,現在就是我們要把它打開,其實妳們剛好漏掉一個過程,就是太陽晒乾的過程,然後現在就是它已經晒乾了,所以它會捲曲,那我們現在要把它打開,變成還是寬寬的片狀,所以我們都把裡面這邊,對著錐子這樣子把它弄順。
她們怎麼弄再刮,阿嬤妳們怎麼弄,這樣弄啊,還沒有還沒有分啦,她們還要先把它打開,整個都打開你看,她們有打開了喔,好接下來要分線了喔,看她們怎麼分,她們會在下來10公分的地方開始分,下來一點點開始把它分線,看你要多寬bai(阿嬤),看她們分那麼細這是幾公分,妳的眼睛看得到bai,她沒有眼鏡啊,她沒有老花眼,好厲害你看看。)

距今已130年的文物(整經台),特別有歷史感,這也反應了那個年代的工藝,在長者口耳相傳,還是保留下來這一傳統工藝,阿嬤回味著過去的時光,來到部落才能感受到長輩對工藝的精神。

(織女阿嬤 朱阿菊  噶瑪蘭族 VS. 織女阿嬤 潘天利 噶瑪蘭族
Payi Mptminun 朱阿菊  噶瑪蘭族 VS. Payi Mptminun 潘天利 噶瑪蘭族
整經台多少年不知道幾年了,至少100多年哦,(誰給妳的?)我的爸爸的,姊姊這是爸爸的啊,爸爸的整經台,可能喔,確實是爸爸做的(那已經超過120年嘍),不知已過了多少年了,我爸爸的,我知道。)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
所以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整經機整經架,我們噶瑪蘭傳統的原住民地織機,就是要這樣的整經架,那我們是平織所以用4根柱子,阿嬤從這邊開始然後呢,配合著剛剛的,那個Rusun的線提綜線,等一下要幫她做一下動作,讓它可以被勾住這樣子,我們讓阿嬤先試試看,第一開始怎麼弄,接下來會請,潘天利阿嬤再來繼續,這個是轉,這個是起頭從這邊開始再轉彎,然後這個地方會有8,阿嬤很久沒有整了,我忘了怎麼整經,其實阿嬤是一個精神象徵,就是這些工藝的精神象徵,可是我們如果能夠再看到,這個百年的物件的時候,其實大家的感覺是更深刻的,所以其實我當然是要,有這個榮幸跟阿嬤願意,就是把這個織機織布的整經台,願意一起來給大家看到,還有當然就是功能,因為我們現在要請阿嬤,就是示範,織布機織布的這個過程,還有整經,整經現在能夠有,留著比較好的整經台也不多,所以阿嬤當然就要完整的呈現,這就要把它,無私的提供給大家看到這樣子,所以很感動跟感謝,阿菊阿嬤她願意,把這個古董就是提供出來,這個不是古董而已是她正在用的工具。)

阿嬤說她透過生活點滴耳濡目染學會編織,經過了多年的編織,早已熟練掌握了所有工序,心靈手巧的阿嬤,教大家取纖編織的技巧。

(聲音來源:織女阿嬤 Api 噶瑪蘭族
Payi Mptminun  Api  Kavalan
我50歲開始學香蕉絲織布,因為媽媽過世了,沒有人織布,我才接著做,妳怎麼會織,怎麼學會的,50歲開始織布,誰教妳的,看著自然而然就會。)

(法國學員 夏朧
Mpsluhe
我對台灣原住民的工藝很感興趣,但是我不想買成品,因為買的時候,就是一個東西而已,妳不會知道後面的故事,但是我不只是對那些,當然那些產品是很美,很有質感,但是我覺得重要的是,要知道後面的背景是什麼,特別是那個原住民的背景很豐富,所以我覺得能參加,這個工作坊的手作,很珍貴的智慧因為很有價值。)

阿嬤滿足於身邊的事,幾十年穿梭在織線之間,聚精會神,百年的傳統工藝,面對部落的變化,她們仍固守傳統,堅持使用傳統地織機織布。

(織女阿嬤  潘天利 噶瑪蘭族
Payi Mptminun
她說她剛剛是在感嘆,現在很少人會做了,要有年輕人學 對,她說現在要再教,不然沒有傳承(很少人願意學嗎) 非常少,這樣織布是比較慢 (準備的工序很多) 過了2小時才織這樣 (所以才如此珍貴)為明天來學習的學生做準備(妳會在旁邊指導) 是的(如果織錯怎麼辦) 有點浪費線材(初學者難免) 織錯很平常。)

(學員 pisuy  Atayal
我自己是泰雅族,看到香蕉絲工坊這邊,因為是不同的族群,然後我也說能夠想來看一看,同是原住民,但是不一樣的的族群內涵,看到3位老人,有100歲的阿嬤,說不出來啦,我不會講那個感覺,靜靜的看著他們,自己其實平常也是,盡可能的跟老人,族群內的老人相處,看到kavalan(噶瑪蘭族)這邊的,老阿嬤還在操作,而且那個心是,她願意跨越族群,去把這個東西分享出來教出去,那個老人想要傳遞那個心情。)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
對於學員來講,她們會直接看到噶瑪蘭的老人家,她在示範,不管是刮纖維跟傳統地織機的製作上,她們都非常的有感覺,因為他感受到這個織布的,真正的源頭跟能量,所以給這些學生影響是很大,然後另外這些學生,因為她們的感動也會影響阿嬤,讓她們覺得,我們在織著布,我們在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

阿嬤和她的工具保持長久的連繫,愈是彌久的東西,愈能讓她們感受到生命的厚度和生活的溫度,阿嬤堅定的做自己熱愛的織布。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
其實這幾年 ,阿嬤她們雖然沒有在,更多的場合出現,但她們一直都在好好的織布 ,就這幾位阿嬤都很,已經變成織布她們生活的一部分 ,是她自己的一個能力的展現 ,我覺得是這樣子的一個生活,噶瑪蘭的香蕉絲 ,如果說以在現在來講 ,它有它的獨特的位置就對 ,因為它的使用的香蕉樹不同 ,跟處理方法不一樣 ,現在如果還能夠,有用地織機去織的話 ,它就更難得 ,就是以現在這個時空啦,然後又覺得它是稀有的 ,更值得去好好把它去保留下來,現在反而有一種情況 ,好像也許這樣的稀有 ,其實讓大家覺得它更值得接近它,所以也許就也是一個契機這樣。)


(法國學員 夏朧  
Mpsluhe
因為不是在每個地方可以,不只是觀察看也是摸,用手來感受素材的一種作法,然後我覺得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不只是幾個小時來,看看那些老師他們怎麼做,所以為什麼很喜歡這類的經驗,因為妳要忘記妳自己的生活,來學習另外一個生活環境,這個也是很無價的,然後另外一件事我覺得,為什麼我們很幸運,當我們老師很會教我們,但是也有3位,我不想說老人家,3位很有智慧的老師,她們是很有精神的過來,跟我們說她們怎麼做,不是小祕密,對她們來說,看她們的手很自然,她們不介意,讓我們用她們的道具,是本人的道具,很老的道具,有一個是100多年前的製作的,她們讓我們換個位子,讓我們摸做製作,這個我覺得,好像來這裡以前完全沒想到,會有這個機會來多了解跟文化,然後不只是隨便的文化,噶瑪蘭好像在博物館,或是在原住民的地方,不會有其他原住民的呈現,所以真的很,獨一無二的機會。)

他們是這個工藝的保存者,對這個工藝他們有什麼樣的期待,他們希望有年輕人接續傳承,將原始的香蕉絲編織工藝再轉變,讓傳承的路更多元,也讓更多的人看見噶瑪蘭香蕉絲工藝之美。

(藝術家 陳淑燕
Isucya
這些手作活動,主要整個都是這樣核心的想法,就是說我們想要透過這些,讓學員去了解自然素材,來自哪裡怎麼去採集,然後她他們親手去處理出來,那她們對這些材料,非常有感受跟情感,然後也知道怎麼來,那她接下來要做什麼樣的創作,有噶瑪蘭的阿嬤帶領大家,那這個香蕉絲工藝,有一個族群文化的脈絡在,所以她會對於這些東西會,另外有一個對族群文化的了解,那之後所以我覺得這樣的課程,我希望帶給大家比較整體的,不管是文化的豐富性,還是材料的豐富性,然後成為他未來,不管是做創作還是跟人相處,他其實都產生一個很好的影響。)

噶瑪蘭祖先因應生活需要,發現香蕉絲纖維堅韌柔細穿著舒適,進而發展出獨特的香蕉絲織品,在國寶級Bai(阿嬤)的努力下,將香蕉絲文化復振了起來。我真切的感受到他們的樂觀與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