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記者
綜合報導

端上魯凱料理 返鄉青年力振災後觀光

屏東霧台鄉今年舉辦霧台青年共振文化成長營,首次開放給外地青年參與,並串聯佳暮神山阿禮等部落,從在地食材連結族群文化,要呈現出餐桌上的魯凱味!這也是為了將來推動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做準備。10年前的八八風災當時重創了霧台鄉許多部落,許多族人被迫遷移到山下永久屋,部落一旦無人居住,經濟產業也隨之中斷。不過族人們仍未放棄自己的故鄉,10多年來有些族人陸續回到部落扎根,霧台鄉在近年也推動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期待可以重整部落資源,發展深度觀光產業,對族人來說,永久屋是汛期時安居的環境,而更期待部落能夠成為樂業的處所,不論是山上還是山下都是不可或缺的。

陽光照進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八八風災後這裡人去樓空,不過今天霧台青年,共振文化成長營的學員,走進阿禮,為幾近荒涼的部落,帶來難得的人聲喧鬧。

(部落返鄉青年 唐佳豐 魯凱族
se A-li  唐佳豐  Rukai
你看它的那個果,它已經乾了,還沒有全乾,但是你看它外表,已經有開始結什麼,白白的晶,對不對,結白晶,那個就是鹽巴了,但是這種鹽巴呢,它缺少一種成分,叫做碘,那所以吃很多的話會怎麼樣,以前我們的老人家這邊會很腫(好吃嗎)(可以這樣吃喔)可以啊,有一點點鹹鹹的。)

營隊主題,從餐桌上的魯凱味出發,走訪霧台鄉阿禮、神山,和佳暮部落,把環境拉回原鄉,讓學員從原產地出發,一一認識食材和族群的關聯性。

(部落返鄉青年 唐佳豐 魯凱族
se A-li  唐佳豐  Rukai
我們在平常生活上面,我們可能就會用電鍋,或者是卡式的瓦斯爐,就是隨便這樣自己煮一餐,就過一餐,但其實我們文化不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上面,其實我們平常食用的東西,跟我們在吃的東西,其實跟文化也是,有非常重要的相關性,不只是在生活上,所以吃的上面,我們想把平常的,吃的文化的東西,放在他的日常當中,他在宿舍還是在外地的時候,他也這樣子,去煮我們的,平常的這種魯凱味。)


翠綠山林,圍繞著霧台鄉阿禮部落,很難想像10年前的八八風災,讓這塊土地遭受風雨沖刷,對外道路多處嚴重坍方中斷,許多族人因此不得不選擇,放棄家園,遷移到山下永久屋,人口大幅外移,部落幾乎無人生活,經濟產業也隨之消失。

(部落返鄉青年 包宇軒 魯凱族
se A-li  包宇軒  Rukai
我覺得真實的感受,反而不是在原鄉感受,是我們真的移居到百合的時候,那時候我移居到,長治白百合園區,永久屋那邊,我看到是很多老人家,就慢慢凋零,因為沒有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產業,沒有勞力的付出,你看不到一個豐收的果實,所以很多老人家,很快就相繼過世,那你也看到我們叔叔輩,或是一些長輩們,也必須去外面工作,也就不常回到部落,所以其實反而他的隔代問題,就更明顯,以前在原鄉就很明顯,反而到了長治百合,大家都以為我們都住在一起,其實沒有,因為長治百合,他沒有土地、沒有產業 ,他沒有吃的,他就真的只能出去外面,用勞力換取薪資 。)


風災10年過去,近年來霧台鄉推動,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試著重建部落產業鏈,也有一些族人主動返鄉,讓原本少有人煙的舊部落,重啟一線生機。

(霧台鄉長 杜正吉 魯凱族
guciu i pinubudayan 杜正吉  Rukai
尤其是這一次辦在阿禮部落,這當中有它那個特殊的意義,因為這個地方,它要推動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那推動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在台灣它沒有前例可循,就是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規劃跟公告,這個通通都已經就定位,那之後整個部落的,按照這個相關的法令的規定,訓練整個部落的解說員,然後再來是一併,訓練解說員,同時盤點部落的資源,在這個當中,這些資源我們盤點完畢,我們怎麼樣去做利用,怎麼樣去做永續的利用,這個區塊,鄉公所它是可以進來協助的,交通的維護,至少從霧台部落一直上來,這條台24線,它還是屬於這個省道,它只是改成便道,那在這個當中,公部門它是可以去做協助的。)


食物不只是文化,更能成為部落產業重要一環,返鄉的阿禮部落族人唐佳豐,向學員們介紹養蜂產業,他在4年前選擇回到部落,接觸林下經濟,奠定在部落裡生存的重要基石。

(部落返鄉青年 唐佳豐 魯凱族
se A-li 唐佳豐  Rukai
剛回來的年輕人,可能會比較沒辦法去感受到,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你的生活跟時間,放在這個地方的時候,你就想到一個東西是,我必須要生產,我要生產出東西,如果今天,我們只是上來擺擺攤,做做生意,然後我們人一走,我們就收攤,就下山的話,那是根本是兩回事,不一樣的作法,所以如果你要讓年輕人,能夠扎根在這個地方的話,你就必須要有一二級的生產,這樣子才能夠,足以去支撐他的,生活上面的一些所需,那其實不只是生活上,當你的朋友來,當你們的朋友來以後,你也可以把你這些的,生產的東西,跟你的朋友做分享,所以目前我們在做的,就是我們一二級的生產,然後二級的加工,還有一些行銷的方面,然後再加上三級,原本的生態旅遊的模式,再套進去,所以是一乘二乘三,等於是做六級化產業,所以當朋友們來,我們不只可以做導覽的動作,導覽的遊程以外,能夠做生態解說,還有文化的解說,然後產業的體驗,這樣來做三個面向的感受,所以比較長久。)

除了林下經濟,營隊也前往鄰近不同部落,由族人進行導覽,接觸更多,魯凱族傳統作物與文化,那個根,根部開始一直到這個葉子,都可以吃,這個都可以吃(這個是紅藜),對(怎麼吃啊)這個用燙的,就這個要用燙的,或是用炒的都可以,好 這是什麼,這個我知道,好 舉手,待會我們有精美的,農作物給大家,我們今天要做的東西叫cinabwane,那你們可能會聽到,排灣族的朋友說cinavu,那是他們的說法我們這裡正確的說法,叫cinabwane。

(Sama食堂主廚 宋靜蕙 魯凱族
nakisankemesa 宋靜蕙  Rukai
一開始公所是說,我們就可以訓練,我們自己導覽人員,但是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控管人數,對我們來說是好的,就是對我們整個部落的,生活機制,影響會降到很低,因為每一個遊程都有可能,可以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所以就是年輕人朋友,就會比較願意回來)

營隊的最後,由學員親自參與食材料理,驗收成果,阿禮部落頭目家屋也敞開大門,歡迎學員和族人進來,共同享用美食。

夜晚降臨,伴隨著柴火和族人歌聲,頭目家屋前的廣場,不再顯得寂寥空蕩,燃燒的營火也為冬夜裡的寧靜部落,增添幾分暖意。

(學員 蘇佳進
namangtjez a 'itulu 蘇佳進
然後到上來,看到有很多房子,但是實際上裡面沒有住人,突然就那個八八風災的畫面,其實那個時候我還很小,可是那個八八風災的畫面,還是會跳出來,就是會滿,還是會有點感嘆,畢竟一個自然災害,大家就必須要再下去 ,而且大家現在到平地,還是會有遇到那個平地,很多的一些問題)

(學員 田以諾 阿美族
namangtjez a 'itulu 田以諾  Amis 
我覺得他們,就是可以回鄉,為自己的家鄉做這些努力,我覺得很厲害,因為像我家鄉那邊,就是也是年輕人都外移,現在部落都是老人家,就比較少年輕人在部落裡面,我覺得他們這樣就很厲害,我之後希望也可以仿效,就是吸引,就是呼召一些家鄉的年輕人,回家開始回家做事)

(包宇軒的太太 黃煙淳
cekelj ni 包宇軒   黃煙淳
我婆婆他們,非常的不想要放棄,她們覺得,這裡曾經是一個,接受祝福的地方,為什麼會沒落,為什麼會變成大家口中,沒落的地方,所以我聽到她這樣子講,她在感慨的時候,我就想要鼓勵她,那不然我們回家吧,我跟宇軒回來,我們一起來照顧這個家,所以我就說,不要想太多,我們先回來把家整理好,然後把門打開,我們看還有誰會願意進來,還有誰會想要來認識我們,所以我們就回來了。)

(部落返鄉青年 包宇軒 魯凱族
se A-li  包宇軒  Rukai
我常常跟我太太分享 ,就是我們在外面,我們在吃飯,我從來不會想說,這塊肉哪裡來,然後這塊米哪裡來,我就覺得,反正我就花了三四百塊,去便利商店,把它買回來而已,但現在不是,現在就是你在吃的東西,還有跟你在狩獵,你所持用的一些東西,都是這裡原鄉所有物種,你就會非常感謝這塊土地,給予你可以繼續賴以生存的地方。)

該留在平地永久屋,還是回到部落,這道選擇題,不時在內心裡交錯掙扎,對當地族人而言,顧全自己生命和延續文化生命,是密不可分的生存課題。

(部落返鄉青年 唐佳豐 魯凱族
se A-li 唐佳豐  Rukai
我們山下的百合永久屋,其實就像我們的,新生的胎兒一樣 ,那我們不能失去它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老人家,他需要方便就醫 ,還有一些生活上,可能不方便 年紀也大,所以可能必須要,安置在那個地方,那可能就是所謂的安居 ,那樂業在哪裡,樂業就是在我們原鄉 ,就像我們的老母親一樣,我們的根,我們的文化,都還是在這樣地方,我們不能失去它,比如說我們的產業,還是說觀光這個部分,還有文化面,還有生態,這個都不能失去。)
 
(部落返鄉青年 包宇軒 魯凱族
se A-li  包宇軒  Rukai
那相對地,現在我們在累積的東西,或許也未來可以成為,我們很多青年回來,他們可以去做的一個銜接點,因為我們也必須鼓勵,我們的青年就是說,不論是風災與否,風災後我們在山下,百合長治那邊,也可以發展產業,就算沒有風災,我們在原鄉這邊,還是可以做文化復振,我覺得有這樣的盼望跟願景,我才能夠真的去鼓勵,我們部落的青年 ,就返鄉回來這邊工作。)

(阿禮部落傳統領袖 包基成 魯凱族
mazazangiljan i A-li 包基成  Rukai
我們已經渡過這個,一甲子的這個年歲了,誰來傳承,所以我當然是,年輕人願意回來,我當然是舉雙手贊成,而且是含淚的那種期待,叫望眼欲穿,那當然以這個長輩的,這樣的一個歷程來看的話,當然會很感動,而且是力挺到底的。)

回到原鄉,從看得到的環境,摸得到的食材,深入了解魯凱族文化,也看見這裡的族人,不曾放棄生長家鄉,想要重振產業的決心,讓原本因為風災過後,多年荒蕪的部落逐漸找回生機,端上餐桌的不只是魯凱味,更開啟部落復甦無限可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