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
記者
Husung Nahaisulan (曾世偉) / uliu (郭亞文) 新竹尖石

促尖石竹林產業 政大辦論壇討論

為了找出新竹尖石地區竹林產業目前的問題,政大舉辦論壇,透過多方討論與建議找出未來的發展趨向。

擁有豐富竹材資源的新竹尖石鄉,品質也相當優良,產品大量銷往日本及竹山,但隨著經濟發展方向不同及產業轉型,加上年輕人對竹林產業不感興趣,而林務局的禁伐補償政策,更讓在地竹林產業面臨挑戰。

(尖石竹農 阿進‧哈用  Atayal
1公頃的竹園,大概要7年6年砍一次,我們收購1公頃才5萬塊,禁伐補償的話,1公頃就3萬塊,當然我們就默默的這樣子,去承受這個想不到的一種困境,他們這個補償的金額也算滿可觀,可以照顧很多老人家。)

有感於竹林與當地族群文化連結的可貴,也思考著如何從傳統找到經濟出路,延續竹林產業發展。政大4月21日舉辦論壇,透過對話提出多方合作策略,促進部落、政府與社會企業的交流合作。

(政大民族系教授  Daya Dakasi(官大偉)  Atayal
這個原料一路到市場,中間有許多的環節,其實需要再去磨合再去串聯,所以我們希望說透過這樣的論壇,先來進行一些對話,把這個產業的潛力以及他遇到的挑戰,能夠做一些釐清。)

有學者建議,若成立竹材合作社或產業聯盟,不僅能進行在地青年培育工作,還可結合公部門與民間力量,研發技術與設備,或建立產品認證制度開拓市場,加速帶動產業聚落發展。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研究員 莊閔傑
一方面是一個人民團體,如果政府政策想要有一些支持的話,基本上才有一個著力點,但你個別去做其實還是有點辛苦。)

(農委會林試所助理研究員 林鴻志
年輕有為的青年,然後由他們來負責山上的伐材作業,降低勞動成本,然後同時也讓這些人可以有長期穩定的工作,可以來做來伐竹的作業。)

這次論壇,除了挑出現階段竹林產業的病徵,也透過對話了解族人的需求,並藉由地方創生資源,逐步規劃短中長程輔導機制,讓尖石竹林產業轉型升級,並增加青年返鄉意願,讓創業、經濟、文化及自然資源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