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山林後,台灣經歷-史上最高的一波戶外休憩浪潮,上山的人變多,高山協作員產業開始受到更多人需要,舉凡炊事服務、背負跟帶路嚮導,都是他們在山上工作的眾多面向,不過他們並不是工具,他們有血有肉,用盡全身力量,把指定重物揹上山,甚至重達1百公斤的發電機,找到平時擔任高山協作員的原住民族人揹上山,類似狀況不只1次,常常都是由族人完成,近年來勞動條件雖漸有改善,但仍讓人擔心起這些山域工作者的長期身體健康。
(高山協作員 蝌蚪 布農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蝌蚪 Bunun
其實我也是建議我下一代,不要做這個工作,因為真的太累)
就算日薪高,一位協作員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同樣工作。
登山客之所以可以安心攻頂,背後為他們打理大小事的,但這些高山協作員大多沒有勞保,工作地點卻在台灣最高的山上,也有著最高的勞動風險。有高山協作員談起,第一次接案子,才工作第一天,手就受傷,還是得硬撐下去。
(高山協作員 Kimat Tanapima 布農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Kimat Tanapima Bunun
剛開始不知道怎麼弄頭帶嘛,我第一天手就受傷了,然後手就不能動,就是這樣,連這樣摸都沒有感覺,我(想)說沒關係明天就好了,睡瓦拉米(山屋),哇手一樣不能動,可是我心想說我不能丟(包)吧,丟的時候誰要幫我背,因為我那時候背也是40 50(公斤),他們每個人也40 50(公斤),而且我們又帶客人是外面,結果到抱崖(山屋)睡,哇愈來愈嚴重,哇不行了,到大分我是硬撐的,因為我想說這是一個責任,睡一晚我就直接衝下來(山)一天,直接看醫生,我不能再撐了,我怕會愈來愈嚴重,我感覺我的手都沒有知覺,後來又照那個核磁共振,是不是中風啊因為背太重出力,結果都查不到原因,我也嚇到啊)
由於高山協作員一直沒有完善制度,頂多有一天25公斤4千元左右報酬的行情價,但如果透過老闆接案,不是直接對口溝通,顧客事前確認後,到現場又臨時增加背負重量的可能性也很高。
(高山協作員 Iban Yumin 泰雅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Iban Yumin Bunun
走能高安東軍的時候,本來是4個協作要背的重量,結果只剩下3個,那一趟是背57公斤,多出來的這個重量,那個老闆也沒有就是,再把那個錢再給我們)
(高山協作員 伊拉克 泰雅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伊拉克 Bunun
有訊號的時候我們會打電話給老闆
(確定)確定,如果沒有的話,就 我們會,自己會去吸收啦,後面還是會自己吸收,因為在山上沒有必要跟客人去,面對面那種(爭執))
一旦受傷了,沒有任何保障,因此負重與冒險上,相對顯得保守點,不過同行之間也存著許多私底下的惡性競爭。
(高山協作員 小書 布農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小書 Bunun
遇到的時候聊天的時候,就會有比較的心態,嘉明湖發電機嘛,我們之前的工作夥伴,也是有背110多公斤的發電機到風口,那為什麼沒有人報導,然後他們開始就針對這件事情,就開始比較說,啊那個沒有什麼,沒有什麼,說真的的話其實背什麼都一樣只是一個工作,可是他們就會有不想輸的心態)
而風險往往就在此,找上門。
(記者 Siku 泰雅族:
Sinbung kisia Siku Atayal
今年(2020)9月分,一名高山協作員,就在海拔3千多公尺高的,卡賀爾山送命,而在沿途,你還是可以看到有許多的高山協作員,仍然走在這高風險的,職涯環境路上)
(高山協作員 Laling Yumin 泰雅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Laling Yumin Atayal
山友呢他們有他們的計畫,所以他們一定走,大部分山友不會理協作啦,那這個時候這個協作一個人,如果出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是完全旁邊沒有人去協助他,心裡面的那個感覺是很孤單,如果我真的發生狀況的時候,我會很無助)
廣徵人將百公斤重的電池或發電機背上山,在退下光環後,高山協作員的長期身體健康也令人擔憂。
(高山協作員 蝌蚪 布農族:
Cisdadangaz mamama' tu bunun 蝌蚪 Bunun
其實保險比較重要啦,因為其實真的在山上,如果你真的一不小心跌到山谷,啊你的家人,如果你沒有投保的話,那你家人以後要吃什麼)
(知名山友 雪羊:
Kausisia ludun tu bunun 雪羊
我如果今天不能把我出去的時間的,那個效益最大化的話,那其實就是變相損失了很多,在管理上我們需要考量的思維,我覺得可以比照像運動員,因為職業運動員你不可能,要求訓練你只能達到某一個強度,你就不准再上去,因為我怕你受傷,就是變相說欸我要你不要卓越了,你就是平庸就好,就是沒有這種事,因為身體是可以訓練的,應該去思考說,要怎麼像保障職業運動員那樣去,關心協作的健康議題,那當然前陣子有那個爭議的,嘉明湖的那個(扛百公斤發電機),對我自己的看法啦,是覺得發電機本來就能拆,你為什麼要硬扛100公斤上去)
(山谷登山會發起人 蔡日興:
Kai'unis mumu tu bunun 蔡日興
當然協作他可能自己會覺得說,我這樣一天賺4千,這個錢我不希望政府去給我拿走,其實在產業裡面的人都是這樣講,你能做10年嗎,你能做20年嗎,其實大家都知道做不久,到最後你其實就要轉型,回去務農然後或開民宿等等的,最需要做的事情其實是,要有一個互信,去把後面保險的體制做出來,職業上的保險,這可能會(包含)有職業傷害,那可能也會有老年給付等等的,這方面的問題)
依據勞動部勞安所在106年到108年進行研究成果,高山協作員背負重量建議以30公斤為原則,經過勞資雙方同意下,可適度增加重量。勞動部表示,目前國際上對於高山協作員規定,多數是背負重量限制,及休息時間上的保護。
(勞動部職安署職衛健康組長 張國明:
Mumu tu liskadaan 張國明
高山協作員的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在沒有一個強制的規定之前,我們這邊還是先建議,應該要以他的安全健康,為第一優先,可以尋求一些必要的保障,包括一些社會保險制度,如果真正發生事故的話,他有一個基本的保障,至於以後的發展,我想我們也會根據未來的趨勢,然後相關國際的規範,我們再來參考研議)
政府預計2021年研擬完成,高山協作員工作的相關安全健康指引,希望不只聞樓梯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