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
記者
Aras Sawawan(陳鵬飛) / puljaljuyan(李耀維) 花蓮壽豐

以科學結論領略文化 原住民族雲端科展頒獎

(實驗過程:
(石頭撞擊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的呢?)真的是Kelang Kelang的聲音。)

詳細說明實驗過程,來自新北市平昌國小和沙崙國小組成的格浪少年團,透過科學方法探討阿美族Pakelang以及漁撈文化。

(電訪 格浪少年團成員 周書亞 阿美族:
耆老告訴我們說,Pakelang這石頭的魚震法理面,他們是用石頭敲擊石頭,產生的震波來讓魚震昏,然後我們就是想要用這個實驗來測試看看,如果石頭碰石頭,它的震波真的能夠把魚震昏嗎?)

從科學結論中,間接領會pakelang的文化意涵,豐碩資料順利在原住民族雲端科展中,獲得國小組金熊獎殊榮。

(實驗過程:
每一節下課我們均到固定的點進行小米克數測量,分別依據高分貝及高頻率進行分析,找出最佳趕鳥之音頻。)

聽完漁撈技巧,你知道怎樣的趕鳥器最有效嗎?嘉義民和國中就嘗試不同方式,找出最佳效果的趕鳥器,訪談及實驗過程,學生們了解到原住民族與大自然共存的科學精神,也成功拿下國中組金熊獎。

(電訪 嘉義名和國中指導老師 蔡明哲:
然後他們就實際做實驗發覺說,的確你趕鳥的效果一開始很好,可是過了第四天以後,趕鳥效果就不好了,因為鳥就是開始習慣那個聲音了,可是他再換另一支,趕鳥器的音頻的時候鳥又會害怕了,就是長老們都不會說這支趕鳥器最好,反而是他們尊重那個器具,認為每個趕鳥器都是有效的。)

而今年首度新增的高中組別則是由北一女中及師大附中學生,以金屬離子與硫代硫酸鈉的化學變化,嘗試製作琉璃珠,獲得評審青睞。而學生們更將製作過程,設計成一堂結合文化及化學的課程教案。

(電訪 Alju Mulimulitan成員 潘冠儒 排灣族:
我們也去部落去找耆老一起聊聊,然後就透過這樣子的過程,還有我們查資料的過程,就讓我認識到每個琉璃珠它背後的意義,就讓我重新回想我這個原住民的身分 。)

原住民族雲端科展至今邁入第12屆,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也首次使用線上進行頒獎,雖然隔著螢幕,但獲獎肯定也激勵學生持續嘗試不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