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日前搶修台20線南橫公路勤和至復興段的最新路況,清晰可見,工程人員開出一條通道,連接起明霸克露橋沖毀後的最後一哩路,但工程計畫總趕不上天氣變化。
(聲音來源:甲仙工務段長 陳正偉:
山上已經烏雲密布(工程單位)全部撤離,離開河床表面,及勤和管制站以外,避免發生危險,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玉穗溪土石流,下衝的時間與速度)
就怕來不及因應土石流快速的反撲力量,工程單位不得不暫歇搶修腳步,待天氣穩定後,再與時間賽跑。由於明霸克露橋沖毀地段,不只是荖濃溪、玉穗溪與布唐布那斯溪匯流處,容易淤積土石,再加上河床變動快,短時間內要做任何工程,壽命恐怕相當有限。
(屏科大水保系教授 陳天健:
有沒有可能就是先挖溝之後,然後把巨石堆在旁邊,然後先把這些溝的水,整個溪的水匯集到某一個地方,先讓它出去,之後你才能來談說便道的穩定,因為你水讓它到處亂跑,便道做完之後它還是會沖壞掉)
因此學者建議,現階段"慢慢來比較快",先把水路找出來,待玉穗溪水文穩定後,再朝永久陸橋方向思考。12年前莫拉克風災過後,居民早已多次呼籲,"便橋"實在難以負荷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
(前勤和村就地重建會總幹事 劉行健:
其實我們想法是要(橋)高一點,當時還有人跟我們講說,要從現在的月灣那邊,打山洞是不是有永久性的,或者是你在山邊,就是做那種高架式的,其實現在可能就不會有這種問題)
不過沿著荖濃溪沿線檢視,附近坐落多處破碎地帶,該如何建設一道長久穩固的交通工程,向來是長年來難解課題。但如果試著對照另一條,同樣因莫拉克風災重創的台24線,後經政府斥資7億,完成橋墩高達99公尺的霧台谷川大橋,成功在無數風災後屹立不搖,南橫是否也能有所借鏡,找出可行路徑?
(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單信瑜:
假如說今天我們要類似像,谷川大橋這種方式的話,道路本身要改線,橋要跨過比較稍微再,上游一點 更深的這些,溪谷的話 事實上,對部落來講一時之間,可能也沒辦法很方便)
然而究竟該如何建設一座順應當地自然環境,又能兼顧部落安全的穩定道路,恐怕還需要各界從長計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