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3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 / 許家榮 台北市

國家圖書館''傳統命名文化"特展 一窺原名堂奧

na 國家圖書館 panau tu kakuwayanan pungalad bulretrenganan

原民的各族群有不同的命名方式,更代表每一個族群獨特的文化內涵。原民會就希望,大眾可以更認識原民傳統名字的文化內涵,並理解原民在恢復傳統名字的不容易,因此在國家圖書館,舉辦"自己的名字-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

(民眾 Puljaljuyan Kisasa Paiwan:
我的族語名字叫Puljaljuyan Kisasa)

自信地自我介紹,Puljaljuyan是來自台東的排灣族人,媽媽是排灣族、爸爸是外省第二代,從一出生就使用自己的傳統名字。

(民眾 Saiviq Kisasa Paiwan:
其實
我登記(孩子傳統名字)的那一剎那
其實我就會預期說
他這一生會有一點辛苦
可能會有非常多人問他說
你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什麼意思
除了名字之外
他還會面臨其他的問題)

(民眾 羅永清:
像我太太講的就是說
你一出生就有這個名字
他(孩子)一定會碰到很多的困難
但是我覺得他一旦克服了
就海闊天空了
但是我們也覺得說
還是要協助他(在成長的路上))

名字,是每個人生命的座標,但從清朝、日本到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原民的名字在外強勢力的政權下,不斷地要求改變。1984年,當時的原運先驅不只要求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之外",也要求在身分證件上恢復原住民族的傳統名字。1995年,立法院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一直到2021年"姓名條例第九條解釋令"核釋了達悟雅美族可以依文化慣習,申請改名再也沒有次數的限制,將近40年的時間,要將傳統名字完整地呈現在身分證上,終於不再是最大的困難。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 (夷將‧拔路兒) Amis:
我們的族人朋友 能夠登記傳統名字
其實 我們很多年輕一代的族人
並不知道 真的很不容易
台灣(現在)有58萬(原民)人口到現在
已經有3萬多人 恢復傳統名字
真的很不簡單)

為了讓大眾認識並理解這份不容易、不簡單,原民會從1月22到2月27號在國家圖書館舉辦"自己的名字-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以歷史的錯置、正義的指向、曲徑再探索以及出口的姿態等四個主軸,帶領民眾走過外來政權剝奪名字的過程、爭取正名的迂迴,感受各族群珍貴的命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