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hoero: kakhayza'an 5000 tinal'oemaeh ila ka powawan
So'o ra:am ay ray kakahayza'an 5000 tinal'oemaeh ila, 'ima rowaSek ray taywan ka mae'iyaeh lasiya sa'oewaz nak'ino' somi'ael? 十三行博物館 minSa'la' pakita' ila kakhayza'an 5000 tinal'oemaeh ila noka tatini' ka powawan. 'am maraS ka mae'iyaeh tani noka tatini' nom somi'ael ka kakrangi'an, Sekla' Say 南島語族 tatini' ka kinra:aman, ma' Sekla' noka Say taywan piza' siyen tinal'oemaeh mowa:i' ka kaspengan noka kasi'aelen.
你知道大約在5千年前,住在台灣上的人類是用什麼樣的器具吃飯的嗎?十三行博物館首度公開距今約5千年前的"史前碗公",要帶領民眾透過吃飯的器具,了解南島語族先民的生活智慧,同時也認識台灣島上跨越數千年的飲食文化!
口緣的刻劃紋、主體的粗繩紋,以及陶缽的型態,它,是證明淡水區的水碓尾遺址中,大坌坑文化存在的證物。
這個距今約5千年前的"史前碗公",當初會被發現,是因為淡海新市鎮在新建自來水廠配水池時,意外被挖掘出來,學者們得知後,也立刻進行搶救發掘的工作!
(十三行博物館教育研究組研究助理 彭佳鴻:
十三行博物館教育研究組kamatatoroe'toroe'
彭佳鴻
在北台灣,尤其是北部的大坌坑文化,出土的文物非常少,而且都是碎片為主,那很難得我們這次就是有遇到,這件可以拼湊起來這麼完整的陶缽,所以在北台灣它是非常珍貴稀有的)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 厲以壯: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kamatortoroe'
厲以壯
所有陶器的紋飾都有2種功能,一種是純粹我們從功能上 從結構上,它(紋飾)可以強化它(陶器)的結構體,另外一個就是美觀,這個美觀還包含了,它也許有儀式的意義)
雖然史前碗公有將近3分之1的部分不完整,仔細看看,碗公上的精彩畫紋,被學者視為大坌坑文化中,重要的文物之一,極具藝術及研究價值。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 厲以壯: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kamatortoroe'
厲以壯
我們在做搶救發掘的時候,發現到 相當厚的文化層裡面,整個完整的都是大坌坑文化層,所以那個發現是滿驚訝的,而且還有足夠的樣本,可以讓我們做年代測定,那時間的分布是從,距今4300年到4700年,這個年代其實跟訊塘埔文化年代,其實是重疊的,這不是2群不同的人,這是祖先跟後代關係)
學者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得出,大坌坑文化是整個南島語族的祖先,也就是所謂的"原"南島語族,而十三行博物館也把這個大約5千多歲的史前碗公,首度展示在大眾面前,不只讓大眾更了解南島語族先人的生活智慧、工藝展現,也是串聯數千年飲食文化的重要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