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先民的工藝技術,又再次讓各界經驗,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近期辦理"考古篩洗"活動,就發現相當數量的史前陶片、石器、玻璃珠等,其中,更篩洗出了一件台灣極為罕見的"多環形玉玦"。
研究人員戴上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把近期發現的文物打開。這快玉玦,就是近期讓考古界相當興奮的重要存在!
(十三行博物館長 柏麗梅:
所謂的考古發掘出來,往往都是碎片或者不完整的東西,那剛好發現玉玦的時候,其實大家非常地興奮哦)
(十三行博物館教育研究組研究助理 彭佳鴻:
那這個玉玦很特別的是在於它的形制,因為它是我們台灣非常少見的,多環形玉玦,那目前出土的屈指可數,那多數是在我們台灣東部,尤其是卑南遺址 發現最多,這麼特殊的東西,怎麼會在植物園遺址這個地方發現到,那它怎麼過來的,應該是交換過來的)
十三行博物館初步研判,這塊玉玦的年代,應該是距今約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研究人員也說,這塊玉玦可能是作為耳飾使用,玉玦上的環狀造型跟缺口,做工可說是相當精細。
(十三行博物館教育研究組研究助理 彭佳鴻:
在以前是純手工,人工的部分要去打磨這個玉器,那玉石又很硬,像我上次(做實驗)磨了一個多月,才鋸出大概微微一條痕跡而已,連切下去都還沒有切下去,所以我們也在想說,這種史前技術,到現在可能我們都還複製不出來,所以我們還在持續研究跟探討,到底他們是用什麼方法,去達到這些技術,或許也可以協助我們現在社會,在未來一些技術上面的一些發展)
(十三行博物館長 柏麗梅:
在這個發掘的過程裡面,其實讓我們找到這樣的文物,我覺得 也呼應了就是說,考古這一件事情,跟文物的保存這一件事情,其實不論在哪裡,它其實都是應該被重視的)
館長也說,十三行博物館將會透過數位典藏的方式,讓國人可以仔細探究,並欣賞這件考古新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