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
記者
Kawa (施俊銘) 花蓮市

找回撒奇萊雅"小鈴鐺" 撒固兒部落辦製作課程

pauzipen nu Sakizaya ku mahdaway tu saseling

過去yusumamad撒奇萊雅族人,在祭典中穿著傳統服飾時silusid,都一定會有小鈴鐺saseling的配件,但隨著時代遷移這項傳統技藝已經漸漸消失了,而台東生活美學館,為了喚回mutiku撒奇萊雅族這項傳統文化,透過111年社區花原計畫,找回kilimen panukas 消失的小鈴鐺。

學員們在工藝師旁專注學習鈴鐺製作。這是由台東生活美學館在花蓮撒固兒部落舉辦的撒奇萊雅族傳統小鈴鐺製作課程,吸引不少學員參與,當中也有非原民學員參與。

(學員 曾韶萱:
minanamay
曾韶萱
我很想要了解這個文化,我覺得就是專注聽,然後因為有心想要去學,我覺得不困難)

(撒固兒部落青年 Kala (蔡文進) 撒奇萊雅族:
kapah uu Sakulay
Kala (蔡文進) Sakizaya
我們現在部落的很多老人家,都已經八十歲九十幾歲了,這一個工藝的技術,是在他們那個年代,他們在祭典上所穿的服飾,然後藉由這樣的活動,就是可以把這樣的技術,看現在的技術能不能,用回以前的聲音,或是以前那樣子的樣式,把這樣的物件呈現出來)

(學員 Tipus Tain (潘慧敏) 撒奇萊雅族:
minanamay
Tipus Tain (潘慧敏) Sakiza
我們鈴鐺這個部分,已經也失去很久了,所以很希望可以透過學做鈴鐺,然後未來也自己做一套自己的衣服)

撒奇萊雅族的傳統小鈴鐺,是以前族人在祭典上必穿的傳統服飾配件之一,為了找回逐漸流失的文化記憶,台東生活美學館特別在花蓮的撒固兒部落辦理傳統小鈴鐺工藝工法課程,並邀請"後山金工房"的工藝師解說與製作,讓年輕一輩族人學習製作消失的鈴鐺,傳承工藝文化。

(工藝師 楊達開:
kapahay nalimaan
楊達開
古代的(鈴鐺)呢,它是用焊接的方式,焊接的方式,對於要普及給族人的話,比較有點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就是採用機器,就讓它(鈴鐺)一體成型,後面只要做敲彎和折彎,就可以做接合的動作,簡略這個它就節省很多成本)

文物與服飾是部落族人重要的文化資產,撒固兒部落青年表示,希望藉由鈴鐺製作課程,讓年輕一輩族人了解鈴鐺的由來,復振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