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為分散德文部落的勢力,1938年日本政府指示部分族人遷徙至山腳處,族人辛苦堅毅開拓了現今的泰拉慶(賽嘉)部落,為了讓泰拉慶(賽嘉)部落年輕一代族人能認識部落遷徙的歷史,青年會會長Pali與三地門鄉觀光文化所合作發起了兩天一夜重返德嘉古道的活動,讓部落青年認識先人們徒步遷徙的辛苦過程及認識部落的傳統領域。
歷經84年的歲月,現今族人對當時遷徙的古道漸漸淡忘且不再使用,,讓vuvu告訴我們、教導我們、帶領我們走向山林,學習排灣族的山林文化以及族人與山林的依存關係,重返古道其背後更大的意義是希望古道能持續的被使用,保持它的生命和價值,讓部落歷史故事永遠的傳承下去
傳承部落故事 泰拉慶青年重返德嘉古道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會會長
Pali 柯李文浩 排灣族
kayciw
Pali 柯李文浩 Paiwan
認識這古道的緣由的話,準確來說應該是在八九年前的時候,那時候剛我從,我去臺北工作嘛,有一年我就決定回部落,工作,跟著發展協會工作,當時有舉辦一個叫做,祖先的絲路的一個活動,那就是走古道,但是我對部落的,歷史脈絡不是很了解,所以我那時候很有興趣這件事情,我才,透過這個活動的前置作業,我才知道原來我們,有一條道路是從,舊的部落然後移動到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部落這樣子,那個古道還存在,我就很有興趣就很想跟著去,走一段這樣子,也開始對部落有多一點瞭解這樣子)
(三地門鄉觀光文化所所長
Elet 鍾美玲 排灣族
swocang
Elet 鍾美玲 Paiwan
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能夠關注部落青年主動瞭解自己的文化,也希望透過踏查古道尋根,德文部落的一個過程,認識並記錄部落傳統的領域,也進一步記錄部落遷徙之後的,一些歷史故事這樣子)
(三地門鄉鄉長
Cemelesai.Ljaljegan 車牧勒薩以.拉勒格安 排灣族
guciw
Cemelesai.Ljaljegan 車牧勒薩以.拉勒格安 Paiwan
這個往德文部落的古道我走過一次,走過一次以後,我下次就決定不要再走了,走得很累很辛苦,那時是誰跟我們一起去,好像有一次我們有走,我們從,發展協會辦的,好像從他們家的地,用走的一路往上)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會會長
Pali 柯李文浩 排灣族
kayciw
Pali 柯李文浩 Paiwan
在這個說明之前,先跟大家說不好意思,這個計畫其實5月的時候,就已經跟我說要做了,那當時我們也是想說,要跟學校要做一個結合,然後因為疫情的關係就,不能到山上不能辦活動,所以就一直延到現在,那首先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就是,去尋根這件事情,那尋根我們當然要先去看這個,道路它的狀況怎麼樣,那我們預計是想說,我們可以招集青年,跟幾個比較知道這個路線的長輩們,可以跟著我們一起去稍微去看一下這個,路況到底怎麼樣到底可不可以走)
(泰拉慶(賽嘉)民族實驗小學校長
Pukiringan 曾有欽 排灣族
kuciw
Pukiringan 曾有欽 Paiwan
我們不是要討論這條路要怎麼通,那個要可以走到不是現在這一兩年的時間,那當然還是要有一些可以的人去勘查,這條路上從派出所都是學校的課程,賽嘉國小把它整個從,水源地一直到tjauvanaq(起飛點) karuljalji,降落點,現在我們的課程那一條路上就是課程,光是那一條路上就有很多的物種,動物,很多的鳥類,很多的樹木,不一樣的林相,每一個地名都有故事,都是我們賽嘉遷徙從德文的路,也是我們經濟的道路,有木薯的文化,有kingma(牛拖拉載運木薯的小車)的文化,它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資產,這個是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大家可以一起做)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會會長
Pali 柯李文浩 排灣族
kayciw
Pali 柯李文浩 Paiwan
因為八九年沒走了,當然有一些依稀的記憶還在就是說,請長輩們帶我們再去探勘一次,就說以前曾經走這邊,我記得還是從這邊,其實那個探索的過程還滿有趣的,也滿,算是滿回味當時年輕的時候,在走那段路,但是當然,每一年每一年都有風災,那年久失修的道路就會,比較難以再去探索,所以我們就遺憾是沒有再繼續探索了,也許中間只是那一段而已,搞不好後面是很好走,但安全考量就覺得滿遺憾的沒辦法走回去)
(泰拉慶(賽嘉)部落耆老
Lasuak 董正 排灣族
babalaki
Lasuak 董正 Paiwan
我們在走的這條古道,是以前通往賽嘉的路,我們就是從德文,走這條路遷徙到賽嘉,所以大家,你們這些後代子孫能夠知道,這條路,是我們的vuvu(祖父母輩)曾經走過路,還有我們的kama(叔父輩),我們繼續走這條vuvu走過的路,走到那遙遠的另一邊,我講述古道的歷史,希望你們這些後代子孫瞭解,部落遷徙過程的艱辛)
(這裡的地名叫tjauadiu
Tjauadiu
這裡的地名,上面的農地有很多族人在種木薯,都是從條小路運木薯下來,kingma(牛拖拉載運木薯的小車),拿那個木馬,然後從這裡運下去,繼續走吧)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會會長
Pali 柯李文浩 排灣族
kayciw
Pali 柯李文浩 Paiwan
我們第二次再去,在山上夜宿的時候,我就覺得那個感覺,不會比我們之前有走到德文的感覺還差,因為我相信很多青年,都從來沒有在山上過夜過,長輩們說他們去哪裡打獵,去哪裡,在哪個地方紮營哪裡有獵寮都是,我們都是在山下聽,然後覺得好稀奇,但是我們今天終於可以,到達他們所講的那個地方,然後在那邊住感受在晚上,那些獵人他們住在那裡,然後搭獵寮,起火吃飯然後聽動物的聲音,那個感覺就很臨場感,就跟我們在聽故事是截然不同的)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
Sakenge 吳姿瑩 排灣族
kapah
Sakenge 吳姿瑩 Paiwan
第一個就是覺得很開心,然後興奮,但是有一部分也覺得可惜是,就是也知道我們部落也滿多青年,但是,可能沒有,真的沒有參加,參加的人數沒有很多,然後能這樣子就是走過這裡,然後踩過以前vuvu(祖父母輩)走的路就是,心裡有多感覺,可是好像很難用言語去講出來,還有我覺得昨天在那個,野營的時候很開心,就是意外的睡得很舒服,然後搭獵寮其實也是,那樣子的狀態,就是獵寮的狀態才是,真正最原始然後,最適合人居住,因為你可以就地取材,你不用怕你的裝備壞掉還是怎樣)
(泰拉慶(賽嘉)民族實驗小學老師
Muni 曾淑紅 排灣族
saydang
Muni 曾淑紅 Paiwan
重點就是我們比較重在,練習打獵設陷阱的,那雖然女青年他們現在,從以前沒有女生在打獵的,但是,我覺得我可以從,因為我是從事教育,我就可以從教育的角度去,去告訴小朋友說有這樣的知識,那還有另外就是也可以讓女青年知道,原來我們女生的角色是什麼,就是可能要負責煮東西準備東西,那是我們女生的角色,那男生就是負責去勞力,就是幫忙打獵的部分,這是我覺得女青年在這邊可以學到的部分,而不是說好像什麼都不會,就是在那邊什麼都不用做,但其實工作也是很重的這樣)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會會長
Pali 柯李文浩 排灣族
kayciw
Pali 柯李文浩 Paiwan
我去接觸這古道的眾多的計畫跟,試圖要帶青年們上去這件事情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想讓他們認識部落的歷史,就是,部落歷史很簡單講,就是我用紙寫給你讀了你當然知道,可是很多東西我們沒看過,所以我覺得很希望說帶他們上去可以感受,山林維持的樣子,就是,這個就是一個古老的道路,水源地為什麼叫水源地,為什麼他們決定是這個水源地,它一定有什麼特別,它一定有被賦予的意義才會很神聖在那邊,我們被長輩限制說我們不要太常去那裡,山上有太多太多我們探索的東西,有很多亙古不變的東西,我們怎麼去變成我們現代的故事去,傳承下去,都是我很想要讓他們在古道裡面,學到的東西)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
Sabele 鄭雲澔 排灣族
kapah
Sabele 鄭雲澔 Paiwan
以你高中生的角度,你會喜歡這樣的活動嗎,其實還滿喜歡的因為,這些東西在一般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我覺得他們很厲害,就是,從德文遷下來,而且這邊他們,vuvu(祖父母輩)說這邊是他們的經濟道路,而且他們還要砍那個油桐,也有超過50多公斤以上,我覺得他們很厲害)
(泰拉慶(賽嘉)部落青年會會長
Pali 柯李文浩 排灣族
kayciw
Pali 柯李文浩 Paiwan
像我在學校教書民族教育,第一個是,我不太希望小孩子是像青年這種歲數了,他才要去接觸到很山林的東西,因為我們小時候真的對這些一無所知,人家問你說你就不知道,我是從德文來的怎麼來,開車嗎不可能吧,所以我們開始很希望說,透過地圖的建置上像我前面這地圖,來去整理我們的歷史脈絡,所以我就很想要從這古道裡面,跟這個地圖裡面去讓更多人認識我們,自己從哪裡來,古道不能只是古道啦,他一定是可以訴說歷史的一個,證據跟一個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