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記者
zemzem (古聖典) 台東市

台東民族教育展 各式童玩看見先人智慧

展現民族教育成果,台東縣府今天(26)在史前館舉辦一連5天的系列成果展,以童玩為主題,安排動、靜態活動展覽,各學校端出各式復古童玩,有竹筒高蹺、竹槍,以及檳榔葉鞘拖拉車等,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也能從中了解各族群傳統智慧。

學生圍在桌前,用力拉扯棉繩,利用繩子交錯纏繞的動力,讓瓶蓋保持旋轉,看誰轉得久就是贏家。

另外還有竹筒高蹺、竹槍,以及檳榔葉鞘拖拉車等,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現場彷彿一座大型遊樂園,而這些其實都是四五零年代,最夯的部落童玩。

(海端國小學生 Dahai 布農族:
就很好玩,打它(陀螺)的底下,然後打得時候很大力,代表你家的小米很多)

打陀螺在布農族社會中不只是童玩,陀螺轉得越久,也象徵小米豐收,小朋友透過親身體驗,從中了解文化脈絡。這是由台東縣府舉辦的"2022原民首都,原來我們童在一起",希望透過童玩,以輕鬆方式分享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展現學校民族教育成果。

(台東縣原教資源中心主任 洪志彰 卑南族:
不只是呈現童玩,我還調查出童玩它發展的歷史,在玩之餘其實他也可以了解,這個童玩發展的這個文化)

一連五天活動,除了規劃動、靜態展覽,也辦理教育論壇及典範人物講座,邀請各領域優秀族人分享交流,樹立台東孩子效仿楷模,盼藉由系列活動,深化大眾對原民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也提升孩童對母體文化認同與自信心。

(台東縣原教資源中心主任 洪志彰 卑南族:
台東縣9成以上,都是原住民重點學校,所以在各族的原住民族資源上,是非常豐富的)

台東擁有7大原住民族群,縣府自105年起推動實驗教育,陸續成立了排灣、魯凱、卑南、布農及雅美(達悟)等5所民族實驗小學,預計明年將再成立阿美實驗小學,營造更全面的民族教育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