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原民女性,在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不同身分上,她們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寫下來,編撰成書,就叫做"她們",希望藉由這些故事,讓原住民族女性聲音,能夠被聽見、被看見。
她們,是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原住民族女性,在公務體系、在助人工作、在政治體系裡頭,都有著不同的角色,像是母親、女兒、伴侶、等等,但是也都被這些身份框架著,而這10位原民女性,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記錄下來集結成冊,就在世界閱讀日的前夕發表出來。
(主編 adus·palalavi(余桂榕) 布農族:
所以這本書如果透過,我們的10位作者的這個生命敘事,她寫出來了 因為我們在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吶喊 很多的哭泣,很多你在回顧生命經驗的創傷,會再一次的在她的身心靈作用)
(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 紀惠容:
我們說女性在台灣的社會(地位)本來就是比較低落,那如果再講到原住民,她們又是被壓迫,她們在雙重壓迫之下,如何長出 我們說,開出了一個美麗的花朵,所以我鼓勵更多年輕的女孩,去看她們的生命故事,會得到啟發的)
然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原民的移動經驗、政治參與,都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拉扯與交織。像是長年在公務體系的石惠貞、江愛珍,因為看見需求而寫出期望、看見問題而期待改變,期盼藉由書寫生命故事,讓讀者思考翻轉的可能性。
(公衛護士 Upa·Badu (石惠貞) 泰雅族:
原住民(族)的事務,它其實是經緯萬端,它涉及到的層面非常多,如果是只有成立一個二級單位,原住民事務所或者是,原住民行政中心,它其實沒有辦法去整合,相關行政單位的業務聯繫,那真的是希望這本書能夠去,催生原民處 原民局的成立)
(立委地方助理 Panay (江愛珍) 阿美族:
其實我覺得在政黨政治的社會上,其實在台中(從政),女性比還是比較薄弱,但是我覺得在跑選舉的場合裡面,其實有很多那種舊思維,就是說 妳女生嘛,不然我們來喝幾杯,女性有我們自己的天地,也有我們自己的空間,為什麼不用我們自己的方式)
另外,來自花蓮太巴塱部落的社工曾梅玲,從事多年的社服工作,轉而從事咖啡產業,結合社工領域與農產行銷,過程中她體悟到原民社會文化、以及集體經驗關鍵,更是點出原住民族性別平等的價值、以及發覺文化分工的價值。
(善牧基金會社工 Cihek·Imay(曾梅玲) 阿美族:
回到阿美族來講,他們會覺得其實,男性他好像是在年齡的,組織階層 它比較對外,女生的部分她好像必須,好像在家裡就是,要教管孩子,原住民的部分其實,有原住民他對性別分工,或是文化分工的重要,就是要回到他的生活文化脈絡去)
(主編 adus·palalavi(余桂榕) 布農族:
身體心理靈魂的健康它是合一的,那我們會跳到比較是,個人存在身體現象學的,脈絡來談的時候,我不希望這本書,用女性主義的脈絡來看她們,我希望減少她們的傷害,再一次的受傷)
余桂榕表示,這是一本在自我認同與族群文化的經驗敘事,也是定義與認識自己的過程,"她們"看見自己並反映對話,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尋根、或找到意義與傳承,就是期望能激勵出台灣多元文化跨域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