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記者
綜合報導

山友最佳後援 盼政府保障高山協作員待遇.權益

Na qmlahang dnuuy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ka klwaan

提到高山協作員,第一個聯想的是負重,緊接著便是職業傷害,早從清代和日治時期,平地人和日本人就開始聘用原住民進行開路和探勘的工作,而民國60年台灣登山熱潮崛起,一直到近期開放山林,高山協作員一直都是山友們的最佳後援,然而因為工作環境特殊,加上工時不固定,過去也沒有負重相關規範,因此過往協作員難有工作保障,甚至因不公平的工作待遇而累積許多職業傷害,時至今日政府積極推動開放山林,在登山產業扮演重要腳色的高山協作員待遇和權益,又是否有跟著進步?帶您來看這則報導。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23、28,向陽公斤數28,只可惜沒有保保險啊,足球員才有啊,對啊,我們這個揹工沒有吧,連投手都有了,對啊,應該下次可以建議說,那個揹工要投那個兩隻腳的保險,最低的就好。)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那邊比較多,那個果樹,你看,還沒有辦法收啊,還再,再一個禮拜,所以說在包的時候,一定要在這個上面,它本來是長這樣子嘛,比較高一點,所以你要在這個以上,它這個明年會生,然後這樣垂下來,它就不會到那個地面,它只要到地面,就會壞掉,以前狩獵的地方,在這個雲有沒有,看不到了,在後面,要一天才可以到,老人家講才知道,因為有在狩獵的話,對文化就比較了解,像這裡翻過去是花蓮,嘉明湖大概在這個位置,這個是布拉克山,在那邊。)

儘管在果園,高山協作員金福龍,仍能憑藉著豐富經驗,明確指出群山的方位,跟多數部落協作員一樣,沒法上山工作時,便需要兼職其他工作來維持家計。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像我是沒有揹工就回來就作農,你要想成是在賺錢啊,怎麼講,就是要養活家庭,對啊,還是要做啊,作農就是一年一次,互補,像我受傷的話就是,就作農而已,要不然沒有什麼專長。)

拿出再熟悉不過的背架
卻已經超過半年沒有揹上它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當協作)十幾年吧,我也忘記了,都沒有在記時間,就一直這樣揹揹揹,揹到現在,因為協作的經驗,第一個就是要能揹,要能吃苦、忍耐,把它當成興趣,這樣就可以了。)

福龍擔任協作員十幾年,或許還稱不上是資深,但腳上的傷痛,卻絕對不比別人少。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颱風吹倒的(木頭),不曉得,拉一下就,啪,(那個時候怎麼下山?)也是要走啊,雨鞋都是血這樣,膝蓋磨損加上山區意外砸傷失去腳趾,讓他有好一陣子不得不先在家休養,現在是這個啦,這個地方,這個圓(半)月盤這邊,很像受傷了磨損了,可能是之前這個砸到的關係,它本來就有傷了,然後這個又造成它的負擔,這個膝蓋的承受力就愈來愈重,(這個是山上不小心弄到的?)對很多傷,這是職業傷害,(整支腳都是傷害?)其實腳踝都有傷啦,因為不可能,你在爬山不可能會,有時候會拐到拉到,一定會有,應該主要原因也是揹啦,因為一直這樣跑上下上下,也是會累啊,這邊會痛啦,只要你等到痛的話,你就,應該大部分都是受傷了,因為高海拔很冷,沒有辦法做熱身的動作,我們就起來整理整理,就出發了,那個連熱身的動作都沒有辦法做,因為趕時間,多休息啊,等到不能再開刀啊,儘量不要(開刀)啦,就是用別種方式去輔助,或是看中醫怎麼樣,開了你就那個角度會不一樣,我爸爸那就這樣,角度不一樣,不能太彎,因為它是人工的嘛,它不能說像我們這個,可以這樣子,它只能到這邊而已。)

休養6個月,儘管膝傷難以痊癒,福龍仍再次扛起揹架,走上嘉明湖步道。

太久沒有負重,他的雙腳略顯吃力,但臉上卻不見絲毫疲憊。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很久沒有揹了,(還好嗎?)腳還是會痛,下坡就有感覺了,喜歡山上吧,對啊,也是一個喜歡山上一種熱忱,也可以在跑山上的時候,可以知道說我們以前老人家從哪裡遷過來的,那個路線,畢竟是做了很久,還是有那個心要去回想一下那個路線,看看那個石頭,每一個石頭都認識,一草一木 對啊,不錯啦,在山上,在海拔2千多的生活不錯。)

和過去經驗相比,這一趟揹食材到向陽山屋的路程,不論距離和重量都已經算相當輕鬆。

然而如今福龍必須為膝蓋,抹上藥膏舒緩疼痛。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上坡還好,有一點下坡就會(痛),還有那個階梯這樣,要使力的時候,(還是會痛就對了?)你沒看到我說,一拐一拐的,還是會差很多,體力方面也是會差很多,儘量不要揹重啦,這樣就好了,再重也沒有什麼意義。)

體能可以恢復,但過往長期累積的傷害,終究難以痊癒。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繼續啊,因為熱忱這個工作,喜歡啊,不喜歡早就已經,可能變成說煮菜啦,帶團是還在調,帶團你膝蓋不好,萬一客人揹不動還是要揹。)

福龍可以說是許多,台灣高山協作員生涯的縮影,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往哪裡揹。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我們是累了就休息,要自己想休息,你勤勞就繼續做,像他們做幾年,才做幾年那個都是會向前衝啊。)

而在長時間高體能消耗的工作壓力下,換來的是一身傷病,等同宣告職業生涯提早終結。

(高山協作員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差不多大概快1個小時吧,(你們今天預計到哪邊?)我們是到避難山屋,(那你們揹多少?)這個喔,30多而已啊,(很累嗎?)稍微啦。)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金福龍 Bunun
像我們就是沒有辦法了啦,可以就可以,不行就不行,這個都很現實,因為你這時段,太久的時間在這邊,當然你是在淘汰的邊緣,只能這樣子。)

原住民族高山協作員,一直都存在於台灣登山活動之中,卻是鮮少被看見的一群,而早期揹工沒有相關規範,對族人前輩來說,擔任揹工更是必須默默忍受待遇上的不公,為了讓協作員工作得到保障,並永續發展,在新北勞安所生物動力研究室,針對高山協作員的揹負工作,以精密儀器進行研究,試圖找出高山負重行走,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

(職業危害評估研究組長 陳志勇
Mqlahang qpahun
陳志勇
也有55%的受訪的揹工朋友,他們曾經有過肌肉骨骼傷害,所以我們可以想見,揹得重走得遠,在這個崎嶇不平的山路上,的確對我們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那受傷或者痠痛疲勞,最多的部位是膝蓋,87%,我們就算85%也好,也是比例相當高,幾乎是大部分人都有膝蓋痠痛,或者是輕微受傷,甚至比較嚴重一點的受傷都有可能,第二個部分,我們剛剛談到這個膝蓋的部分,膝蓋 85%、86%的受傷經驗,所以你可以想見說,全身的重量加到膝蓋上面來的時候,對他造成很大的一個影響,那護膝,我們在下坡的時候,特別在下坡的時候要使用護膝,如果你疲勞的時候,一定要使用,那最重要的就是說,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我們要使用登山杖,背負的朋友他也要了解,這些簡單的急救,預防的知識,比如說扭傷的,那事實上他沒有任何,我們在訪視的時候發現說,他沒有任何的準備,繃帶、包的帶子或者是一些讓他舒緩的這個藥物,他們都沒有,就繼續慢慢走,類似這種小的扭傷,甚至CPR的急救,我相信未來,在我們的教育訓練裡面,或者說這個背負作業的認知裡面,都應該把它納進去,對他們的預防很重要。)

不論是能夠傾斜的跑步機,還是測試步行穩定性的高台,生物動力研究所的機器,都是為了模擬高山多變的環境,也因為多變,協作員的工作條件很難有統一標準。

(職業衛生研究員 劉立文:
坡度的話是100公尺上升幾公尺,叫做幾%(百分比),那我們假設是30%的話,就是100公尺的距離,上升30公尺叫做30%,那如果說每增加10%,大概相當於你負重,會增加10公斤左右差不多,那你要像嘉明湖,他從水源頭上去,至少都是15%到25%,到了向陽山屋之後,大概就會有40%到50%出現,那像有少數的縱走路線,有一些他很陡要用手扶的地方,會到60%接近值,但那個地方不多啦,類似爬梯的斜坡部分,可能50、60都有。

(職業危害評估研究組長 陳志勇
Mqlahang qpahun
陳志勇
根據我們的實際上的問卷調查,那原住民的揹負的這些朋友們,他們覺得30公斤,他們還可以接受,那我們實際上在做實驗的時候有發現,30公斤不管在幾個坡度,10%、20% 甚至30%,他們都能夠很順利的走完,而且心率不會急遽的上升,也不會覺得說非常的疲勞,所以在揹負重量的這個部分,我們覺得30公斤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數值,因為畢竟我們從勞動部的角度來講,這個共識如果將來可以到,其他部會去,讓登山的人也知道,我們不能叫他揹40公斤,你就幫我揹,他們也常常反應,到山上去之後,有一些登山客就說,我揹不動你要幫我揹,又多了5公斤10公斤,本來30加上10公斤,40公斤,有一次就造成意外,有一個資深的協作員就掉下去了,疲勞再加上揹重,當天可能揹工朋友少一位,他揹得就重,那可能登山客突然有狀況又給他,所以就發生意外,所以我剛剛講說揹的重量,走的距離,休息的時間,這些就是我們要求的這個共識,那薪資當然會有一個基本的共識,現況上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還會有些調整,我們認為說以這個為基礎,來讓他們做為協商,是現階段他們可以接受的,但是扼殺市場他們比較不願意,畢竟說現在開放(山林)之後市場是還不錯。)

目前協作員的揹負量,在業界中以1天4000元,30公斤為限,若超過則需額外收取費用,跟過去沒有重量限制,動輒一天60、70公斤相比,已經改善許多,協作員的觀念也由揹得多賺得快,逐漸轉變為控制重量來延長職業壽命,不過儘管勞動條件有所改進,協作員目前仍未有一個明確職業類別,再加上勞動條件特殊 工時不固定,更難以保障其工作權益。

(登山企業社負責人 卡爾木丹 馬男 布農族
Tnqpahan mdgiyaq
卡爾木丹 馬男 Bunun
協作普遍遇到的,就是你是屬於勞工的哪個部分,哪個階段,當然就是跟勞保有關係,勞健保有關係,當然就是看你怎麼,你各公司你怎麼去安排他們,應該要怎麼,像我們的話就是,第一個就是我們有所謂的,就是幫他們投保的意外險,團險的部分,再來就是我們現在就是有想說,因為勞保這個部分,是全台灣的協作裡面,一直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政府把我們歸類到哪一個,又不能,除非你是加入工會,加入工會,利用工會的部分來投保。)

(登山企業社負責人 谷明光 布農族
Tnqpahan mdgiyaq
谷明光 Bunun
因為畢竟山上的工作是看天吃飯的,所以不像生產業的一個公司,你只要規劃好,然後生產線出來以後,有多少人力 然後每天多少,可是登山不是,登山是接到一個案子,然後有多少人力派出去以後,他可能工作天只有3天,那3天以後呢,就沒有工作了,那有一些是種田,就是可能有加農保的,那有加在鄉公所的,健保的體系的部分,就只有繳勞退的部分,那個部分的話,他們不願意加勞保部分,因為勞保部分的負擔會比較多,他福利比較多,但是問題來了,就是他每個月的負擔,會比一般的健保或農保比較高,那有的已經固定在農保部分,你要退 再進農保會比較麻煩,所以有的寧可不要勞保,寧可在農保體系在做。)

(登山企業社負責人 Long Ismahasan 布農族
Tnqpahan mdgiyaq
Long Ismahasan Bunun
但是如果加入(勞保)的話,有可能我們這個企業社,或是公司可能就沒有辦法負擔那麼多的,提撥的款項,他今天請一個揹工30公斤4千塊,那4千塊都是揹工領走的,我們都沒有,我們都沒有抽成,沒有說什麼電話費啊,還是什麼連絡費啊都沒有去抽成,反正4千塊就是直接給我們的高山協作,我們現在的,現代的高山揹工協作,他應該也是要納入勞保,那這個薪資看要怎麼去,大家去討論,有可能他是要按月的,那薪資多少,那有時候他們出工率很高,結果薪資低,有時候1個月才出1次工,那公司要保那麼多,那其實對我們雙方都沒有保障,我覺得這個問題滿大的,但我是真心希望說,可以把高山協作或是嚮導,納入勞健保會比較好,對他們會比較好一點,那以後如果萬一出了什麼事情的話,那公司至少還可以幫他去做一些後續的補償的動作。)

(高山協作員 金福龍 布農族
Dmayaw mapa qaya mdgiyaq
因為你受傷就受傷,你也不能去改變它,就保持一般心情,可是到家裡也是會有一點那個啦,爬了這麼久怎麼會這樣子,可是想一想,自己願意要做的啊,就保持樂觀的心態就好,要不然你一直想,會變成鑽牛角尖,想去做別的事就好了,表示說你已經,你的程度已經到那裡了。)

近年政府積極轉換思維,山林政策得以從管制走向開放,也讓更多人看見山林之美,而在林蔭之下,負責照顧山友和高山建設的高山協作員,依然日復一日 在步道上負重前行,只為了使命必達,在熱忱背後,他們默默承受了,過往不公平待遇和權益,獨自忍受身體的疼痛,只希望未來協作員不必再承擔更多的揹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