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關心我們的地球,面對氣候變遷加劇,能源轉型議題在國際間討論不斷,國內的中央大學和國外大學合作,透過脆弱的極地進行研究出環境問題,而相對的要在國內發展解決的辦法,達到2050淨零排放,除了光電、風電,還要利用台灣獨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來開發地熱,但往往地熱潛在地區,都在原鄉和偏鄉地區,相關開發也必須層層把關。
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暨台灣極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就是要來應對加劇惡化的氣候暖化,中央大學和國外大學合作,前往北極進行為期3年的極地研究,透過地質脆弱的極地,一探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並找出問題,與此同時國內能源轉型的腳步也刻不容緩。
(經濟部政務次長 曾文生:
再生能源發展上面,有包括光電和風電等等的成果,其實台灣接下來發展下一個,最關鍵的再生能源就是地熱,而它算是一個比較容易觀測,以及現在看起來,比較容易預測的再生能源)
地熱發電在台灣正要起步,不過大部分的地熱地區都在原鄉,高達85%,像是宜蘭的清水土場,中部的南投廬山和東埔,花蓮的瑞穗,台東的霧鹿、延平、知本和金崙,以及高雄的寶來地區,以及苗栗,面對自然豐厚的資源開發,又要如何來把關?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許樹坤:
本來就是天然的資源,你如果不用其實也滿可惜,它熱就在那邊只是你開發,當然也要同時也要監測它,你沒開發反而是任它發展,你根本不知道它長怎麼樣,因為竟然是天然的情況下,事實上所以這種東西其實,百年千年千萬年都不是問題)
今年5月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三讀通過,也新增地熱專章,保障原住民族部落的諮商程序,不過地熱在部落發展,搭上淨零轉型目標,從地方到中央,更要在和部落摸索的過程中,找出共生的長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