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Kawa(施俊銘) 台北市

FIHRM-AP年會在台北 聚焦原民文物返還議題

近日牡丹社事件骨骸的國際返還,透過媒體的傳播,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但其實原住民族文物返還行動也在國際間發酵,今(7)天在台北就有一場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的年會,澳洲學者及台灣學者,也針對花蓮縣馬遠部落布農族人先人遺骨返還的議題,提出建議,以及博物館可以從中擔任的角色以及功能。

隨著文物返還、博物館與原住民族人權的議題在全球發酵,首度移師台灣的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的年會,也將這個議題,搬到檯面上。但近年花蓮縣的馬遠部落針對布農族人先人遺骨返還的議題,從2017年由族人推動至今,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歷經多次商討,至今仍無法取得共識,對此澳洲國家原住民美術館長 Tracy Puklowaski就表示,科技的運用,可能是新的契機。

(澳洲國家原住民美術館長 Tracy Puklowaski:
AI 虛擬文物返還 3D影像
,有潛力進一步創造共識
,最根源的問題
,就是雙方的關係跟理解彼此立場
,在實體的進用權上
,也許博物館想保留
,而對於源出社群來說
,他們可能是重視精神上
,文化上的進用權
,所以我認為
,博物館需要主動扮演領導的角色
,而非空等待源出社群來找他們)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王長華:
其實關於文物返還,或是原住民倫理的問題,我們不見得需要很多的經費,是博物館願意與否的問題)

Tracy Puklowaski也強調,文物返還並不是非黑即白、一翻兩瞪眼的狀況,在不同的立場之間,其實存在很多的機會點,但一切仍操之在人。另外,Tracy Puklowaski也談到,各界在敘述原住民族權利相關議題中,常使用到"Decolonization(去解殖民化)"一詞,但博物館是否有正確地解釋、民眾是否有吸收正確的資訊,也是博物館要思考的問題。

(澳洲國家原住民美術館長 Tracy Puklowaski:
我們在使用去殖民化一詞時,通常都是用表面上的意思,並沒有深入探討背後的涵義,而很多的機構本身歷史背景來源,就是從殖民時代來的,所以他們的形式 做事的時候,是否有當時遺留下來的脈絡,因此我們要非常地清楚地知道說,我們討論的重點是什麼,而使用去殖民化一詞的定義又是什麼)

展望未來,除了當前博物館與原住民族權利之間的挑戰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也表示,接下來各界應該共同面對的是"原住民族是一個群體",還是"原住民族是多個群體"的問題,才能進一步談到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集體權"的認知是什麼? 跟國家、跟當代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而也許博物館可以成為平台,持續激發討論、成為各個社群對話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