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Kawa(施俊銘) 新竹新豐/新北新莊

學校須逐年申請計畫 知識中心憂成果延續性

要建構原民的知識體系,政策的延續性就相當重要,但對學校來說,好不容易爭取到補助設置原民知識中心的計畫,卻還是必須逐年提報,擔心研究成果的延續性,對此原民會表示,一切依照政府預算法執行,針對已成立知識中心學校,轉由他校辦理的機率偏低。

自原教法上路,如何厚植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將全民原教深耕各校,在校園內建置原民知識體系的單位,就相當重要,因此,原民會是在110年祭出為期五年的中長程計畫,並補助各大專院校設置原住民族知識體系中心,但由於計畫需逐年申請,就有第一年爭取到計畫的學校擔憂,會無法延續研究成果與政策目標。

(明新科大原民教發處長 tiwaS.tara(林杏) 賽夏族:
族人們已經習慣,在這個大學裡面 合作的協作模式,產生的信賴感,那我們同時 在第一年,我們也成立了我們賽夏族知識研究中心,那中心的環境空間也都已經建置好,這個計畫它只有一年的話,會不會有可能,另外第二年的時候,是不同的學校在執行呢)

(原民會教文處長 楊正斌 泰雅族:
好不容易可以找到,協作的對象 協作的學校,我們不太可能說,我今年找A大學,明年下一期找B大學,這個不符合法律依據 跟政策的主軸,經費的補助 預算的導入,它一定是按照預算法,預算籌編的原則 一年一年編,然後每年送立法院審議,過了之後 就開始動支)

原民會也坦言,由於計畫實施不到兩年,各大專院校的原民知識體系研究中心,也才剛剛起步,雖然早已規畫從"知識建構"到知識實踐"以及雲端服務"等推動的機制,但還需要時間,等待發芽。

(原民會教文處長 楊正斌 泰雅族:
那當我們的知識資料庫,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當然會配合知識實踐的策略,在部落的場域也好,或者是學校的場域也好,它就會開始產生一些合作,甚至是產生一些 對外部的學習,產生知識服務跟應用的一個功能,跟目的 跟效果,不是說它現在不能做,而是現在它可能也沒辦法做)

原民會表示,"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會透過每五年一次的檢討,滾動式的進行修正,期盼以一個學校陪伴一個民族的理念、實踐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生活,不會淪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