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8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Kawa(施俊銘) 台北市

親子共學食農教育遊程 認識台灣稻米.產地

生活中民眾要如何與台灣這片土地連結,對此,農糧署近期就推出親子maladay食農教育遊程,期盼加強國人惜食、愛護環境的觀念。

用不同顏色的池上米,製做成的飯糰,不僅美味又健康,為了推展台灣優秀的稻米,農糧署近期邀集了國內優質稻米產地的農會、米糧業者,以親子共學的食農教育為核心,從北到南,規劃了8條遊程,要讓國人從日常的生活中,認識台灣的稻米。

(台東縣池上鄉農會總幹事 游玉櫻:
congkanse 游玉櫻
我們有特別製作我們的米飯糰,農夫飯 碗公飯 很多體驗 DIY為主,我們有成立一個班,原住民的產銷班,其實他們在平常農閒時間,也有做這一些)

(花蓮市農會食農教育專員 姚文治:
cwanyen 姚文治
我們另外有再跟我們的,撒奇萊雅族 他在撒固兒部落,有一個撒固兒的林下經濟的示範農地,那我們也有在規劃一個,林下經濟的食農教育,到時候就會跟我們撒固兒這邊,做一個產業上的結合)

遊程除了連結原鄉、讓民眾進行DIY外,透過國人親自到產地遊玩,田間導覽,可以了解河水、鴨子,與水稻生長緊密的關係,而隨著四季的變化,也可以了解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稻作的工序,進而珍惜餐桌上的每一粒白米。

(農糧署長 胡忠一:
Nunglyangsu sucang 胡忠一
稻米的一生,甚至我們怎麼樣把稻米,跟我們的飲食結合,我們自己親手來做 親手來體驗,來讓我們的身體健康,讓我們的大地健康,讓我們的後代子孫有一個,能夠永續發展的農村,跟生活的環境)

農糧署也強調,農村除了是生產基地之外,也是景觀維護還有國土保安非常重要的場所,透過親子共遊的食農課程,也期盼國人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能加強與土地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