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IMA展演廳

2015 | 共10集 | 普遍級 | 文化.藝術

 

肢體的展演,聲音的饗宴,盡在原視16台PULIMA展演廳。

  • Pulima音樂沙龍
    第11集||2017

    2016Pulima藝術節,隆重邀請以莉 高露與絲竹空爵士樂團合作,以及來自澳洲Tiwi島的B2M,再加上台東阿美族的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三組團隊輪番上陣,交織成一場多元風格的音樂饗宴。


    《演出團隊》

    以莉.高露

    花蓮吉納路安部落阿美族。在宜蘭南澳居住的生活,她投入有機稻米栽植,成為了左手種稻、右手寫歌的音樂人。開始著手將多年來輾轉曲折的生活經歷,轉化成一首首動人歌曲。曾獲第23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及最佳新人獎。

     

    絲竹空爵士樂團

    「絲竹空」的演出,宛如段段發芽於爵士土壤的尋根之旅,可以說是新品種的爵士樂,在每個印象中古樸規矩的段落都融入了跨界元素與律動成份,囊括了傳統與新潮、既典雅又隨興,會讓人忍不住自由搖擺。

     

    澳洲B2M樂團

    B2M,全名為「從巴瑟斯特島到梅爾維爾島」(Bathurst to Melville),來自澳大利亞北領地素有「微笑群島」之稱的提維群島(Tiwi Islands)。B2M可以用「提維族的R&B節奏藍調」來形容,成員皆為提維群島的青壯男子,唱作俱佳之外,表演內容關注於當前的各種議題。

     

    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

    阿努在傳統的阿美族部落裡長大,曾經離家求學與工作,28歲時帶著積蓄返鄉參與部落大小事務,漸漸找回作為一個阿美族青年的尊嚴,這些年致力於音樂創作、部落文化傳承以及母語的推廣,2010年試著以車庫音樂的方式獨立製作 EP《呼喚》,也為其音樂生涯立下基礎。2014年獲第25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Mayaw Kakalawan星星 — 颯旮啦旦老Sakala-tamdaw
    第10集||2017

    以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神話《兩兄弟的故事》為發想主軸,兩兄弟成為真正的男人後,將化成天上的星星……。演出結合了傳統樂舞及現代肢體的形式,並運用歌舞劇的表現,加入行為藝術串聯全劇。


    《演出團隊》

    冉而山劇場

    冉而山劇場關注各種現代社會下的文化徵候狀態,以劇場與部落生活為場域,透過創作、培力、研習、交流、教育多面向的層次,打破表演藝術的階級,縫接「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教育」的可能,進而接近藝術即生活的實踐,引領團員們用生命和身體交織成一首鮮明的詩歌。

    在一起
    第9集||2017

    相似的生命背景,共同的南島起源

    南島語族兩大舞團即將深入彼此的文化語境,舞作揉合排灣族與薩摩亞、毛利的當代創作動能,優雅而具節奏感的共舞,溫柔而又激烈地碰撞出原住民當代舞蹈新貌。


    《演出團隊》

    - 蒂摩爾古薪舞集 -

    台灣首支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性的現代舞團,以傳統排灣族樂舞為基底,轉化成現代舞的肢體語彙,並以歌入舞、以舞寫歌之形式,逐步建構原住民排灣族當代肢體美學。

    - Black GraceDance Company黑色優雅舞團 -

    由薩摩亞編舞家尼爾.耶雷米亞(Neil Ieremia)於1995年創立,靈感源自於南太平洋民族的文化內涵,創作融合現代舞、體操與嘻哈元素。紐約時報讚譽編舞家將隱身於後的傳統轉換為充滿光芒的藝術。該團也為紐西蘭當代舞蹈開啟新的一頁。

    Pango
    第8集||2017

    Pango毛利語,直譯為黑色。在傳統毛利文化中,黑色代表了演化、創造與存在的三個狀態。包括

    Te Kore: 能量、潛力、空無
    Te Po: 黑暗、夜晚
    Te Ao-marama: 現形、光明與真實、人的居所

    「PANGO」在毛利語中是黑色的意思,傳統毛利文化中,黑代表了演化、創造與存在的三個狀態作品。《PANGO》改編自毛利人的神話,傳說中天爲父,地為母,最初天地相連,世界漆黑一片。阿塔米拉藝術總監Moss Patterson說:「我真的很喜歡探索這個想法,在世界存在之前是什麼樣子,以及從什麼來的」。受到探索前世與生存的渴望,他希望觀眾透過藝術去窺看原住民傳統的思維世界。


    《演出團隊》

    - Atamira Dance Company 阿塔米拉舞團 -

    紮根傳統土壤,結出前衛之果

    紐西蘭毛利當代舞蹈劇場先驅,創作能量豐沛,作品凸顯毛利人特殊的文化認同,訴說獨一無二的故事。舞作總是張力十足,展現毛利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從編舞家、舞者到創意團隊,無一不體現今日紐西蘭豐富的多元性。

     

    藝術總監︱Moss Patterson

    Moss Patterson於當代表演藝術創作領域已逾13年,致力於保存毛利文化,並經由編舞創作廣泛介紹毛利藝術。曾受邀於其他知名舞團如Black Grace、Footnote Dance companies擔任編舞及舞者。2011年擔任世界盃橄欖球賽開幕典禮的編舞家。2015年更為奧克蘭藝術節製作百人歌舞劇《Ruaumoko》,成為紐西蘭藝文盛會,並多次與奧克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以莉.高露Ilid Kaolo 演唱會
    第7集||2015

    關於 以莉.高露

    花蓮吉納路安部落阿美族。但自小從台北長大,自詡為都市原住民的她曾經是踏著高跟鞋,穿著洋裝的都會女子。然而內心阿美族的火種不曾熄滅,引領著她在「原舞者」與「野火樂集」唱出部落的歌。2006年「好客愛吃飯」樂團(原好客樂隊),以看出她對於土地的態度。

    2008年回到鳳林老家生活,期待藉由更靠近土地生活,在部落裡找尋文化的感動,也燃起了創作的火花。移居宜蘭南澳後,她投入有機稻米栽植,成為了左手種稻、右手寫歌的音樂人。開始著手將多年來輾轉曲折的生活經歷,轉化成一首首動人歌曲。2011年發行專輯《輕快的生活》,獲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十大優良專輯〉及 第1屆「音樂推動者大獎」年度專輯大獎, She returned to her

    隨後獲得第23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及最佳新人獎。這次她為「城市部落」所選唱的曲目,將呈現多年來生活中自己的所體所見,每首創作與演唱貼切而細膩描繪了都會女子的心情,也敘說家人與族人的故事,以及來自農忙生活的土地氣息。曲風揉合爵士、Bossa Nova 與阿美歌謠,搭配古典吉他、長笛及薩克斯風,既是生活歷練而演化的音樂風格,也反映了創作不分部落、種族、國界,每一首都能是從自己深刻的體會中,輕快的唱出來,聽來是如此獨特而芬芳。

    因卡美明Inka MBing 演唱會
    第6集||2015

    關於 因卡美明

    新竹尖石鄉的泰雅族人。因卡美明2004年榮獲文化薪傳獎,其嗓音被視為台灣國寶之一。與大多數原住民家庭相同,因卡美明年幼時因部落生活不易,必須舉家離開部落遷入都市。年輕時在民歌餐廳演唱,渾厚具爆發力的嗓音獨樹一格而頗受注目。有感九零年代當時原住民生活處境的弱勢,捨身原住民運動,從此致力於母語教育、部落文化傳承,並前往各部落錄下逐漸失傳的傳統歌謠,記錄泰雅族的文化,更積極透過教育及傳唱工作,讓泰雅族的孩子得以認識自己的本源。2008年出版的專輯《Ga-ga》,更是10多年來採集與轉化、創作的成果。受邀參與這次PULIMA藝術節的原因,因卡美明說這是一場為族群而生的音樂運動,透過細緻的音樂製作與醞釀,部落的靈魂得以在城市中展現力量,這不僅是音樂運動,而是一場奮戰。讓當代音樂史上無法忽略、忘卻我們的聲音。

    冉而山劇場《永恆的妮雅廬 》
    第5集||2015
    桑布伊-天籟古謠 捍衛祖靈演唱會
    第4集||2015

    演唱會介紹

    這場演唱會中,他將以卑南古謠和祖先的故事,讓城市裡的部落族人得以懷念故鄉的道路。而為了傳唱Pulima精神,將以高規格的樂團陣容,讓城市增加更多元的音樂風貌。此外,他也將分享捍衛祖靈運動的過程,為Pulima藝術節「城市部落」主題鋪上充滿勇士精神的道路。

     

    關於 桑布伊(Sangpuy.Katatepan)

    桑布伊.喀達德邦,漢名盧皆興。卡地布部落喀達德伴氏瑪法琉家族的青年。也是指引靈魂回家的道路傳唱者。

    身為部落古調傳唱者,桑布伊努力地在創作裡將賦有古調靈魂的音韻加入現代旋律之中。透過歌聲的穿透力、雙管鼻笛的幽幽浸染、口簧琴的跳動節奏、以及弦樂優雅與磅礡兼備的氣勢,讓人們不自覺地閉上眼睛,跨越語言與時空的藩籬,回到人與人、族與族劃下壁壘分明界線之前的曾經。這條路(Dalan)曲折離奇,走來並不簡單。桑布伊卻說:「不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千萬不能。」他的音樂,殷切關注著我們所生活的部落與城市,直指近年原住民所面臨的土地、語言、教育發展議題。自小在部落生長,深受部落的老人家一生故事所影響,桑布伊的音樂創作紮實融入部落精神與靈魂。

    肢體的展演-TAI身體劇場-身吟-男歌ⅹ女歌
    第3集||2015

    相傳,太魯閣族以白石山腰上的大石柱為發祥地,

    後遷移到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族人稱Truku Truwan。

    大約四百年前,又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

    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遷移到東部的立霧溪、

    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建立部落。

    在面對險峻的峽谷,

    太魯閣族發展了獨特的人與自然的生存關係。

    環境塑造族人堅毅的性格,

    如同大理石般,亦如白石山的大石柱。

    世代傳承的gaya,維繫天、人、地的平衡關係,

    「人」做為一個中介質,與自然界和諧共生。

     

    在外來文化與政權輪替過程裡,

    族人產生新的生活空間與形式,

    也與自然產生新的關係。

    《身吟》描述人在新的生活空間,

    弱化了身體本能,「身、心、靈」逐漸分離。

    而經由「重現最初的步伐」和傳統文化重逢,

    展現原住民當代舞蹈的實驗精神,

    重建靈魂與身體最親密的關係。

     

    【關於 TAI身體劇場】

    來自卓溪立山部落的太魯閣族瓦旦•督喜,從事舞蹈藝術將近二十餘載,藉由觀察到的部落社會現象,持續以身體為媒介的基礎上投入創作,而成立TAI身體劇場。TAI的「看」,在傳統文化與現今環境面貌來探尋自身的文化力量;從靈魂的感動,深刻於呼吸。瓦旦•督喜代表這個時代的青年,藉由一種返回部落,立命於扎根土地連結這樣的使命,並提出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下的疑問與反動,找尋這個時代部落青年的身動。

    在傳統與創新爭議不斷的環境之下,TAI身體劇場為原住民藝術帶來的清新卻又獨到的見解,創團成員瓦旦督喜認為,Truku(意指真正的人)即便在時代演變過程中,受到了現代生活的刺激和影響,卻不會忘記體內隱然存在,屬於族群的步伐和聲音。TAI身體劇場的團員們沒有西方舞蹈的訓練基礎,而是藉由學習傳統樂舞認識自己身體與文化的連結。因此,TAI身體劇場的演出是超越現代舞定義的,必須經由「看」和「做」,與傳統文化重逢,同時碰觸、探討當代的社會斷裂現象,展現原住民當代舞蹈的實驗精神。

    聲音的饗宴-舒米恩(Suming Rubi)
    第2集||2015

    《原式生活》演唱會介紹

    部落的青年學子們,離鄉背井來到城市築夢,在城市裡奮鬥、戀愛、充滿期待或失去期待,如同《在這城市寫下愛》、《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的說著你愛我》創作歌曲,描繪著都市原住民在城市實踐自己的夢想,卻又懷抱鄉愁的心境。舒米恩以吟唱來代表部落遊子的心情,同時結合西方弦樂團編制,為「城市部落」營造那融合了古典與清新的美好面貌,族語創作的歌曲,撫慰身在都市的原住民族人,也唱出都市原住民心中正面與樂觀面對生活的態度。

     

    關於 舒米恩(Suming Rubi)

    阿美族的年輕才子,兼具流行歌手、獨立音樂創作、族語創作歌手、演員等多元發展的新一代表演者。出身在都蘭部落,17 歲開始音樂創作,歷經組團演唱展現原住民青年的自信與活力,到逐漸建立個人風格與魅力。發片後,得獎足跡更跨界的出現在金曲獎、金馬獎、金音獎等華語影視音樂重大獎項。但他也沒有因此忘記自己的初衷,回到部落,繼續從事關懷部落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從為個人創作而努力,到為部落老人家、年輕人的傳承與創新而奮鬥。

    肢體的展演-蒂摩爾古薪舞集
    第1集||2015

    《umaq·烏瑪》介紹

    家,是生老病死的所有蒂摩爾古薪舞集藝術總監 路之·瑪迪霖

    身體是記憶的容器,記憶是身體的原點。烏瑪(umaq)是排灣族語『石板屋』的意思。它是排灣族人的靈魂,也是記憶最初的地方。家,具有濃烈的存在感,也是身體力量的來源。蒂摩爾古薪舞集試圖以傳統家屋來探討人對於居所的想望,演出圍繞〈偽裝、記憶中的Umaq〉、〈肩上孕出了Umaq〉、〈壺說的Umaq〉、〈頭悽的Umaq〉四個主題,衍生對於傳統家屋的詮釋,也反映現代原住民青年面對社會環境的洪流,對於傳統文化消逝所提出的反思,重新思考部落與現代城市的交融與碰撞,試圖牽引出內心對於居所的歸屬。《umaq˙烏瑪》醞釀著濃烈的部落情感,透過當代舞蹈肢體,將文化最隱晦的核心價值以藝術直入內心,也開啟了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對話的另一種可能性。

     

    關於 蒂摩爾古薪舞集

    臺灣屏東三地門鄉的蒂摩爾古薪舞集,是一支以排灣族為主體性的現代舞團。由青年為首的廖怡馨與巴魯˙瑪迪霖共同率領,大膽打破傳統,將樂舞形式以意象身體來表達,建構出當代原住民族的樂舞新風貌,並注入跨界的實驗性展演。他們透過當代舞蹈的觀點,反覆回溯自身傳統與現代潮流的衝擊與交匯,表達了部落青年身於當代而反思傳統文化的拉扯與融合,進而提出這個青年世代所思考的文化觀點。

    作品《kurakuraw‧戀羽》2013年受到加拿大多倫多湖濱中心的青睞,至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原住民藝術節」演出,將台灣在地的原創性藝術生命,分享予國際,並持續以多元領域的舞蹈實驗來探索祖先的智慧傳承。團隊以黑馬之姿躍上國際舞台的新銳原住民族舞團,將是未來不可忽視的新興焦點。

預告
劇照
相關影音推薦